
【胰臟癌】「癌中之王」的早期訊號:識別胰臟癌七大非典型症狀及預防關鍵
胰臟癌素有「癌中之王」之稱,其所以令人聞之色變,不僅因其惡性程度高,更關鍵在於早期症狀往往不明顯,如同悄然潛伏於人體內部,至發現之時,往往已錯失最佳治療時機。現代都市生活節奏急速,許多人容易忽略身體發出的細微警示。本文旨在與各位一同解析胰臟癌早期可能出現的模糊症狀,並檢視都市生活中哪些常見的不良生活習慣,可能在不知不覺間成為致病的潛在元兇。
胰臟癌早期訊號|為何胰臟癌難以早期發現?
胰臟位於人體腹腔深處,胃部後方,其位置相對隱蔽。醫學專家指出,此一解剖學特性使得早期的胰臟腫瘤難以透過常規的觸診或一般身體檢查被察覺。加之其早期症狀多數不典型,容易與常見的消化系統不適(如胃炎、消化不良)或腰背部肌肉勞損等問題相混淆,導致許多患者掉以輕心。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胰臟癌位列本港十大致命癌症之一,超過半數患者在確診時已屆晚期 。目前,醫學界仍缺乏廣泛應用且高效的早期篩檢方法,這亦構成胰臟癌早期診斷的一大挑戰。
胰臟癌早期訊號|謹防早期「偽裝」:七大模糊警示訊號
由於胰臟癌早期症狀隱匿多變,提高警覺性至關重要。倘若身體出現以下持續且原因不明的變化,應特別留意,切勿輕率地視為一般都市常見小毛病而延誤診治:
- 持續性上腹部或背部隱痛: 此類疼痛可能並不劇烈,但會持續存在,有時於進食後或夜晚平躺時更為明顯。
- 食慾不振及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 在非刻意減重的情況下,食慾顯著減退,體重於短期內出現明顯下降。
- 消化不良與排便習慣改變: 時常感覺消化不良、腹脹,或排便習慣有所改變,例如出現油膩、色淺且帶有惡臭的「脂肪便」。
- 新發糖尿病或原有糖尿病病情突然惡化: 尤其對於五十歲以上、無糖尿病家族史且體重正常的個體,若突然確診為糖尿病,或原有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突然變得難以控制,均需提高警惕。
- 原因不明的皮膚搔癢: 全身皮膚無故出現搔癢感,即使塗抹藥膏亦未見改善,此症狀有時甚至會比黃疸更早出現。
- 持續噁心或嘔吐: 尤其在進食油膩食物之後,症狀可能更為顯著。
- 極度疲倦與乏力: 即使獲得充足休息,仍然感覺異常疲倦,精神萎靡不振。
胰臟癌早期訊號|都市高壓生活 3個潛在風險因素
除了留意身體發出的警示訊號,檢視自身的生活習慣亦同樣重要,以評估是否存在為胰臟癌提供「可乘之機」的風險因素。醫學專家提醒,以下三類香港都市人群中常見的高風險習慣,與胰臟癌的發生存在一定關聯:
- 不良飲食結構:
- 高脂肪、高紅肉攝取: 日常餐飲中常見的加工肉類與高脂肪肉食,如港式快餐中的某些肉品、火鍋中的肥牛肉片及各式燒臘等,長期過量攝取會加重胰臟負擔。
- 高糖分攝取: 各式含糖飲品及精緻甜點的過量攝取,容易導致肥胖及二型糖尿病,而此二者均為胰臟癌的已知風險因素。
- 煙酒習慣:
- 吸煙: 吸煙是目前醫學界公認導致胰臟癌最主要的可控風險因素之一。研究顯示,吸煙者罹患胰臟癌的風險較非吸煙者高出兩至三倍 。
- 過量飲酒: 社交場合的飲酒文化或藉飲酒以舒緩壓力的習慣,若長期過量,則有機會引致慢性胰臟炎,進而增加癌變風險。
- 靜態生活與持續壓力:
- 缺乏體育鍛鍊: 上班時長時間靜坐,下班及假日亦缺乏足夠的體力活動,容易導致肥胖。
- 慢性精神壓力: 香港生活節奏急速,若長期處於精神高度緊張狀態、作息不定時,亦可能對身體內分泌及免疫系統造成不良影響,間接增加患病風險。
胰臟癌早期訊號|何種情況需及時就醫檢查?
在了解胰臟癌的早期症狀及高風險因素後,積極行動至為關鍵。醫學專家強調,若出現以下情況,應盡快求醫,接受專業評估與詳細檢查:
- 持續出現前述一個或多個「偽裝」警號,且超過數星期仍未見改善。
- 出現明顯的「黃疸」症狀(如眼白鞏膜變黃、皮膚變黃、尿液顏色加深呈茶色)。
- 本身屬於高風險族群(例如有胰臟癌家族史、慢性胰臟炎病史、糖尿病患者、長期吸煙或過量飲酒人士),對任何身體的異常變化均應更加敏感。
醫生可能會透過血液檢測、腹部超聲波檢查、電腦斷層掃描(CT)、磁力共振掃描(MRI)或內視鏡超聲波檢查(EUS)等醫學影像技術,以協助診斷。
胰臟癌雖然兇險,但並非完全無法預防。作為都市人群的一員,我們應學會聆聽身體的聲音,對任何持續性的不適症狀保持警覺,不應輕易以「工作繁忙」或「壓力過大」為藉口而忽略。同時,積極改善不良的生活習慣,定期進行健康檢查,若有任何疑慮,便應及早求醫,這才能為自身的健康做好最有效的把關,盡力遠離「癌王」的威脅。
參考資料 :
[1] 香港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 (最新年份)《香港癌症統計概覽》。
[2]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2023). Pancreatic Cancer Risk Factors.
Text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Photos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