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期檢查】胃部不適是警訊?外科醫生詳解胃鏡檢查:早期發現胃癌的關鍵
都市人的生活模式很容易產生各種大大小小的胃部及消化問題。想像一下,當你享受美食的同時,腸胃卻在提出抗議,但很多人都不察覺胃部不適其實與疾病相關。定期檢查就像給腸胃進行體檢,及早發現問題,能讓你對症下藥。今次有外科專科醫生羅中佑醫生為大家分享胃鏡檢查的相關資訊,關注健康的讀者記得密切留意。
5大常見胃病
- 胃炎:胃黏膜發炎,常見症狀包括上腹部不適、噁心和食慾不振。
- 胃潰瘍:胃黏膜出現局部缺損,導致劇烈腹痛和消化不良,可能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有關。
- 胃酸倒流:胃酸逆流至食道,造成胸部灼熱和吞嚥困難,多因生活習慣不當引起。
- 十二指腸潰瘍:小腸最前端的十二指腸黏膜受損,病人常感到上腹部有燒灼感、針刺感和脹滿感。常見成因包括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和長期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
- 胃痙攣:突然出現上腹劇痛和嘔吐,疼痛通常會在1-2小時後緩解,可能會伴隨著腹瀉。
保養第一步:定期做胃內窺鏡檢查
胃內窺鏡檢查,亦稱為食道胃十二指腸鏡檢查(OGD),是一項重要的醫療程序,用於檢查食道、胃及十二指腸的健康狀況。這項檢查使用一根柔軟的內窺鏡,該儀器配備攝影鏡頭和光源,能夠直接觀察上消化道的情況。進行胃內窺鏡檢查時,醫生可以在電視屏幕上查看內部影像,並在必要時從病變區域取樣進行組織檢驗。這項檢查特別適合於評估消化不良、上腹部疼痛、吞嚥困難等症狀,以及尋找出血原因或篩查胃癌風險。羅中佑醫生表示,胃內窺鏡檢查是診斷胃癌最重要且可靠的手段,在早期胃癌篩查中的準確性高於其他方法。目前,醫學界普遍建議四十歲以上的成年人,特別是高風險群體,應定期進行胃鏡檢查。早期發現和及時治療是對抗癌症的關鍵。
什麼情況下要照胃鏡?
如果出現以下症狀,應及早諮詢醫生並考慮進行胃鏡檢查:
- 吞嚥困難
- 反覆的上腹部疼痛
- 胃食道逆流(胃酸倒流)
- 消化性潰瘍
- 上消化道出血(如黑色柏油糞便)
- 懷疑有消化道癌症
- 高危人士需定期進行癌症篩查
這些只是一些常見情況,實際上,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病史及其他檢查結果來判斷是否需要進行胃內窺鏡檢查。羅中佑醫生指出,目前私家醫院和日間醫療中心較常採用在麻醉科醫生的監察下的監察麻醉以進行胃內窺鏡檢查。麻醉科醫生負責全程監控患者的各項生理指標,讓主治醫生可以專注於檢查和手術過程。而當胃鏡檢查是在監察麻醉或靜脈注射鎮靜下進行,病人在過程中不會有痛楚或不適的感覺。
在檢查之前,麻醉科醫生會進行簡短的問診和身體檢查,根據患者的病史和健康狀況綜合分析手術及麻醉風險。他們可能會使用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提供的健康狀況分級系統來評估患者的整體健康。這項評估旨在了解患者的身體狀況及其對麻醉的耐受性,以制定合適的麻醉計劃,降低手術和麻醉過程中的風險,並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麻醉科醫生還可能建議進行一些術前檢查,如心電圖,以確保患者的安全。
胃鏡分幾多種?從病人舒適度的角度,胃鏡和麻醉方法有什麼關係?
許多人一聽到胃鏡檢查就會感到恐懼,主要是因為胃鏡通過喉嚨時容易引發嘔吐反射。此外,在檢查的5到10分鐘內,患者會感受到明顯的異物感。不同的麻醉方式適用於不同的手術和檢查,並會有舒適度上的差異。患者可以參考以下資訊,並與醫生討論,以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胃鏡檢查方案。
麻醉方法 | |
局部麻醉 | 多於公立醫院採用的麻醉方式。在喉嚨噴上局部麻醉,病人保持清醒,然後將直徑約1公分的內窺鏡經口腔放入胃內進行檢查。通常異物感較強,會有較明顯的不適感。 |
鎮靜注射 | 施行內窺鏡的醫生負責給予,或指示護士給予適量的鎮靜藥物。通常經由靜脈注射,以達致適當鎮靜程度,使患者放鬆並進入睡眠狀態,以減少不適感。病人感覺會較遲緩,但仍保有知覺。醫生在進行內窺鏡檢查時,需同時監察病人的維生指數及鎮靜程度。在麻醉過程中,病人可以自行呼吸,不需要呼吸儀器輔助,但效力可能比預期長,因此在手術後病人可能仍然會感到昏昏欲睡。 |
監察麻醉 | 麻醉科醫生會負責進行監察麻醉,使其在完全無痛的狀態下接受檢查,並全程陪伴在旁,確保麻醉期間安全無虞。過程中,病人能夠自主呼吸。手術完結時,麻醉科醫生亦會適當調節藥物,讓病人在離開手術室前或在恢復室甦醒過來。檢查過程中,由麻醉科醫生負責監察病人安全,所以內窺鏡醫生可以專心施行內窺鏡檢查。加上監察麻醉的舒適度、復原速度及安全度是相當高的,因此非常適合用於大部份的日間手術,也是現時日間胃內窺鏡常採用的麻醉方式。 |
全身麻醉 | 會使病人失去知覺,在手術期間完全沒有意識、感覺和反射,以及鬆弛骨骼肌。通常用於大型手術,胃內窺鏡較少採用此方式。 |
照胃鏡前要注意哪些細節?
羅中佑醫生表示,在接受胃鏡檢查前,患者應向醫生查詢以下幾個重要細節,以確保檢查過程順利且安全:
- 檢查的需要性:胃內窺鏡屬於入侵性檢查,在進行檢查前應諮詢專科醫生意見,以確保檢查的需要性及可行性;亦應該向醫生諮詢有關於胃鏡檢查相關的醫療風險及麻醉風險。
- 術前準備:詢問禁食的具體要求,包括禁食時間(通常需空腹6至8小時),以及是否可以飲水或服用藥物。了解術前的飲食限制有助於確保胃部清潔,便於醫生觀察。
- 用藥指導:告知醫生目前正在服用的所有藥物,特別是抗凝血劑和胃藥,並詢問是否需要在檢查前停藥。這有助於降低手術風險,確保麻醉安全。
- 潛在風險:詢問檢查可能帶來的風險和副作用,例如喉嚨痛、胃脹氣或更嚴重的併發症如出血或穿孔等。了解這些風險可以幫助患者做好心理準備。
- 術後護理:了解檢查後的注意事項,包括何時可以進食,以及可能出現的喉嚨不適等情況。醫生可能會提供飲食建議,以促進恢復並減少不適感。
照胃鏡後會出現身體不適或其他後遺症嗎?
在接受胃鏡檢查後,有些人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內出現輕微噁心、胃脹、疲勞和輕度喉嚨痛楚等,但這些症狀通常是短暫的,一般數小時或第二天就會逐漸消失。另外,在檢查過程中,醫生可能會抽取少量組織並進行化驗,這亦有機會引致輕度的術後腹部不適。病人可服用醫生處方的術後保護性胃藥,以減少可能出現的術後不適。然而,如果疼痛嚴重或持續時間過長,應及時告知醫生。
照胃鏡後,飲食及生活作息上需注意甚麼?
- 術後飲食建議:
- 選擇易消化的食物:初次進食時,應選擇溫和且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湯類或軟爛食物。
- 避免刺激性食物:應避免高酸、辛辣、油膩食物或酒精飲品,因為這些食物可能刺激胃黏膜並加劇不適感。
- 少量多餐:初期飲食應以少量多餐為主,避免一次性進食大量食物,給胃部更多時間來消化。
- 生活作息注意事項:
- 避免劇烈運動:在胃鏡檢查後的數小時內,避免進行劇烈運動或重體力活動,讓身體有時間恢復。
- 適當休息:檢查後應適當休息,避免過度勞累。特別是如果使用了鎮靜藥物或麻醉,可能會感到昏昏欲睡,應避免駕駛、明火煮食或進行危險活動。
- 觀察症狀:如果檢查後出現劇烈的腹痛、發燒、持續性噁心或嘔吐等症狀,應立即聯繫醫生。
Text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Photos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