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UrbanLife 健康新態度 app
【魚生有蟲】研究:魚生寄生蟲數量過去40年增283倍!誤食可致嘔吐、腹瀉(內附進食建議)

【魚生有蟲】研究:魚生寄生蟲數量過去40年增283倍!誤食可致嘔吐、腹瀉(內附進食建議)

健康飲食 食物營養 醫學專科 腸胃肝臟科
By Chelsea on 24 Mar 2020
Digital Editor

魚生是不少人的至愛,然而近日美國一項研究發現,在過去約40年間,於魚生或未煮熟的魚肉中的寄生蟲數量激增283倍,如不慎誤吃,無論對人類或海洋哺乳類動物的健康都會有所影響。

近日美國一項研究發現,在過去約40年間,於魚生或未煮熟的魚肉中的寄生蟲數量激增283倍,如不慎誤吃,無論對人類或海洋哺乳類動物的健康都會有所影響。

寄生蟲由甲殼類轉移至魚類 再轉移至人類體內 

該研究由美國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帶領進行,結果已刊載於3月份的《全球變化生物學》(Global Change Biology)期刊上。團隊指,過去已有不少學者在特定時間及地方研究過一種名為「海獸胃線蟲」(Anisakis)的寄生蟲,但是次研究就結合了由1978年至2015年的研究期間的研究結果,了解這類寄生蟲的數量如何隨時間變化。

「海獸胃線蟲」呈白色長條狀,可以長達2厘米,在各種海魚、魷魚身上都可以找到其踪影。研究作者之一兼美國華盛頓大學水產與漁業科學學院助理教授Chelsea Wood解釋,當人們吃了活生生的「海獸胃線蟲」時,寄生蟲就會入侵人體腸道壁,繼而引起類似食物中毒的症狀,例如噁心、嘔吐、腹瀉等,而在大多數情況下,寄生蟲會在數天後死亡,症狀就會隨之消失。而這種情況其實就是「胃線蟲症」(Anisakiasis或Anisakidosis),不過因為大多數人都會以為自己只是食物中毒,所以就很少被診斷出來。

「海獸胃線蟲」呈白色長條狀,可以長達2厘米,在各種海魚、魷魚身上都可以找到其踪影。

這種寄生蟲在海洋中孵化後,會首先感染小型甲殼類動物,例如居住在海底的蝦或橈足類生物, 而當小魚吃了被感染的甲殼類動物時,寄生蟲便會轉移到牠們體內;類似的情況亦會在大魚吃小魚時繼續發生,令寄生蟲再次轉移;當人類及海洋哺乳類動物吃到含有寄生蟲的魚類時,就會被感染。雖然這類寄生蟲在人的腸道中不能繁殖或存活超過數天,但牠們卻可以在海洋哺乳類動物中存活並繼續繁殖。

儘管這些海洋寄生蟲對人類的健康風險未必十分高,但科學家認為牠們可能會對海豚、鯨魚、海豹等海洋哺乳類動物產生影響,寄生蟲會在這些動物的腸道中繁殖,並透過牠們的糞便釋放到海洋中。雖然目前研究還未完全掌握這類寄生蟲對海洋動物的生理影響,但由於牠們可在其體內存活多年,或多或少都會有害。

寄生蟲就會入侵人體腸道壁,繼而引起類似食物中毒的症狀,例如噁心、嘔吐、腹瀉等,而在大多數情況下,寄生蟲會在數天後死亡,症狀就會隨之消失。

進食魚生有何要注意?

於香港,因進食魚生或壽司後感不適的個案時有報導,本港食物安全中心指「異尖科線蟲」(即「海獸胃線蟲」)可寄生在海魚、甲殼類、頭足類(如魷魚)的海產體內,是其中一種人類經進食魚類而感染的重要蛔蟲。在進食或處理未煮熟的魚類時,應要注意:

—除生的淡水魚外,海魚(包括三文魚、吞拿魚)及其他海產一樣有可能含有寄生蟲

—避免進食生或未經煮熟的魚類是避免感染寄生蟲的最好方法

—要消滅魚內寄生蟲,應在特定條件下進行冷凍或加熱處理

—買魚應光顧可靠及持牌店鋪

—長者、幼童、孕婦及免疫系統較弱的人士屬高危一族,不宜生吃魚類

Sashimi

而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去年亦曾在其社交平台發文提醒市民,進食魚生或壽司前要做好風險管理,指「冷凍」只能殺蟲,不能殺菌,即使細菌在攝氏零下80度雪藏10年亦不會死亡。除上述的高風險人士外,何柏良指接受器官移植者、癌症病人、正接受化療人士、接受高劑量類固醇、肝病、糖尿病患者,以及服用抗生素者都不宜進食魚生。

他更親自製圖列出可感染寄生蟲的高風險海產食物,包括壽司刺身、鯡魚子、醬油蟹、綠鯡魚、醉蟹、酸橘汁醃魚。

可感染寄生蟲的高風險海產食物,包括壽司刺身、鯡魚子、醬油蟹、綠鯡魚、醉蟹、酸橘汁醃魚。Photo from 何柏良Facebook截圖

Text: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Photos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Source:食物安全中心、何柏良Facebook

📍 Follow我們的IG urbanlife.hk

🔔 訂閱我們的 Youtube頻道 UrbanLifeHealth生活新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