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UrbanLife 健康新態度 app
【脂肪肝成因】本港每4人1個患脂肪肝!即查4大成因+肝硬化症狀+檢查方法

【脂肪肝成因】本港每4人1個患脂肪肝!即查4大成因+肝硬化症狀+檢查方法

醫學專科 腸胃肝臟科
By Giann on 26 Jun 2024
Deputy Managing Editor
人生無需太完美,健康快樂最重要。期待與您一起實現健康生活新態度。

香港中文大學有調查發現,香港每四人便有一人患有脂肪肝,肝脂肪變化程度高於二百八十,便屬嚴重脂肪肝。而根據香港肝壽基金調查,香港更有逾六成人有脂肪肝。可能還有人不了解脂肪肝,但脂肪肝也會可能為患者帶來難以恢復的後果,即查4大成因+肝硬化症狀+檢查方法,以及肝酵素與脂肪肝的關係。

脂肪肝成因|目錄+快速連結

shutterstock_776532139

脂肪肝分類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營養研究中心曾發表有關脂肪肝的研究調查,其中一個脂肪肝案例是一名68歲的女士,她的體重是68公升,體重指標(BMI)達28.7,脂肪比例更是37.6%。

這名女士飲食份量偏多, 出外飲食多選擇炒,含高鹽份食物。而另一個個案是一位41歲的男士,體重86.7公升,BMI是30.0,脂肪比例有28.1%,腰圍104cm(40.9吋)。可見擁有不良飲食習慣、腰圍大肚腩人士減些脂肪肝的機會是較高。

shutterstock_1118711141

脂肪肝大致分為兩類:

1. 酒精性脂肪肝,成因是飲酒過度

預防方法:
遵守安全飲酒建議指引,即男士每日酒精攝取量不超過三至四分,女士不超過兩至三分。一分酒精因酒精飲品的濃度而異,參考例子是約25毫升烈酒、半杯175毫升葡萄酒或半品脫普通濃度啤酒、淡啤酒或蘋果酒。

2. 非酒精性脂肪肝,由糖尿病或肥胖等其他成因導致。

預防方法:

  • 保持與身高相配的健康體重
  • 保持活躍 — 每星期儘量做150分鐘適量運動,每次10分鐘或以上
  • 選擇低飽和脂肪的健康飲食

4大脂肪肝成因

1. 飲酒過量。
2. 體重過高或肥胖 — 這類人士較易患糖尿病或高膽固醇症,兩者均會導致脂肪肝。
3. 其他因素亦會引致脂肪肝,包括某些藥物及體重急促下降,但這些病例較罕見。
4. 急性脂肪肝是影響孕婦的極罕見併發症,在妊娠最後三個月出現,如不及時醫治或會引起肝衰竭。孕婦如發現腹痛、嘔吐或眼白和皮膚泛黃,應立即見醫生。

shutterstock_84762004

脂肪肝有病徵嗎?

沒有任何徵狀。不過患者或會覺疲倦或感覺肝臟位置疼痛或不適,即身體右側肋骨對下處。疼痛是脂肪積聚太多令肝臟膨脹,導致肝臟表面的敏感膜層拉伸所致。

肝硬化症狀

隨着脂肪肝病情加深,肝臟或會出現疤痕漸漸硬化,從而出現一些肝硬化症狀。

1. 腹部隆脹
2. 皮膚痕癢
3. 嘔吐、嘔血或便血
4. 容易碰瘀
5. 記憶模糊或記憶力差
6. 虛弱及肌肉乏力
7. 眼和皮膚泛黃(黃疸)

shutterstock_1021915150

脂肪肝的檢查方法

1. 超聲波(Ultrasound)或掃描(Scan)

超聲波(Untrasound)、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或磁力共振掃描(MRI Scan)可製作肝臟造影,顯示肝臟是否有任何脂肪。

2. 肝纖維掃描(Fibroscan)

這種掃描與超聲波相似,可顯示肝臟的疤痕。

3. 肝活片檢查(Liver Biopsy)

這是唯一可確定肝臟受損程度的檢測。活片是一小片肝組織,醫生通常會用極幼的空心針插入肝臟抽取活片樣本,病人須局部麻醉,樣本會交送化驗所分析。

shutterstock_722552959

肝酵素與脂肪肝的關係

肝酵素就是肝臟細胞中的酵素,亦稱為肝臟酶,主要分為兩種,谷丙轉氨酶(ALT或SGPT)與穀草轉氨酶(AST或SGOT)。正常來説,當我們在進行抽血檢查時,在血液中只會檢測到少量的肝酵素,也就是血液中的ALT含量會處於較低水平。但如果肝臟出現受損情況,本來藏於肝臟細胞裡的肝酵素就會經過受損位置時釋放至血液中,導致受損情況加劇,同時血液中的肝酵素,也就是ALT會越來越多。因此,通過血液內的肝酵素濃度,就可以估計出患者的肝臟受損程度。

肝酵素指數

  • ALT高於AST:反映了慢性乙肝、慢性丙肝、非酒精性脂肪肝等情況。
  • ALT與AST同時過高/AST高於ALT:反映了酗酒、酒精性脂肪肝,或因感染所引起的急性肝炎。

一般來說,在血液中的肝酵素正常值不超過50u/L,但如果ALT與AST同時升高,這也就代表著肝臟正在出現發炎或受損情況。另外,導致肝酵素的原因包括多種,如肝臟疾病、不良飲食習慣、酗酒,或脂肪肝和過重都有關係,因此從飲食開始調整,建立更健康的飲食習慣,這將有效控制體重,從而擺脫內臟脂肪與肝酵素高的問題。

以上資料供大家參考,有任何問題一定要諮詢醫生。

Text: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Photos: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Source:香港綜合癌症中心

📍 Follow我們的IG urbanlife.hk

🔔 訂閱我們的 Youtube頻道 UrbanLifeHealth生活新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