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腔健康】牙刷成「防癌神器」?研究:飯後冇做「1件事」患癌王風險急升3倍!
當你每日刷牙,目標只是清新口氣和對抗蛀牙嗎?你絕對猜不到,這小小一個動作,竟與奪命「癌王」胰臟癌藏著驚人死亡連線!美國最新長期研究指出,口腔內特定的有害細菌或黴菌,可能使罹患胰臟癌的風險增加高達3倍!

美國研究:口腔「白色念珠菌」與胰臟癌風險增 3 倍
紐約大學的研究團隊在《JAMA Oncology》期刊發表文章,一項長達九年、分析 900 位民眾健康資料的研究發現,口腔內的特定菌種與胰臟癌的風險存在顯著關聯。研究更首次指出,常見的「白色念珠菌」可能在胰臟癌的發展過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台灣彰化秀傳醫院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林楠瑾補充,牙周病的致病菌,如 Pg 菌或 Aa 菌的濃度若提高,罹患胰臟癌的風險也會隨之顯著上升。研究人員創建了基於27種口腔微生物的評分,分析發現,較高的口腔微生物評分與胰臟癌風險增加3.44倍相關。
發炎導火線:嘴巴細菌如何危害全身?
我們的口腔內含有數百至上千種微生物。在健康狀態下,這些菌群與人體和平共存。一旦菌群失衡,例如發生牙周病或牙菌斑增多,就會產生慢性發炎,這些有害細菌便可能趁虛而入,經由血液或淋巴系統擴散,成為全身性疾病的「促進因子」。台北亞緻牙醫診所醫師韓昱任解釋,這些細菌會透過發炎反應,對身體循環造成不良影響,除了與冠狀動脈心臟病、糖尿病有關聯外,更與鱗狀細胞癌、胰臟癌等都有相關性。
口腔菌群可能是癌症「隱形推手」
口腔健康影響的範圍遠遠超乎想像。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潘裕華指出,口腔健康會影響到全身系統性的問題。研究已指出,口腔內特定細菌與癌症有相關性,例如鱗狀細胞癌。台北亞緻牙醫診所醫師王聿靖補充,對於胰臟癌、大腸癌等癌症,口腔內的細菌可能像「隱形推手」扮演著促進的角色,不過目前研究僅證實「相關」,尚未證實直接的因果關係。
成大醫院口腔醫學部主治醫師陳永崇強調,從牙科醫師的角度來看,維持良好的口腔清潔習慣,其實就是一種「全身預防醫學」。確實地刷牙、搭配使用牙線,不僅能預防蛀牙和牙周病,更能在某種程度上,降低罹患胰臟癌或其他慢性疾病的風險。陽明交大醫院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黃道中亦表示,口腔是身體健康的門戶,落實衛生照護非常重要。
量在三餐飯後刷牙
根據香港衛生署的建議,每天至少刷牙兩次,分別在早晨和晚上:早上刷牙有助於清除夜間積聚的細菌,保持口氣清新;晚上刷牙則能去除白天積累的食物殘渣和口腔中的細菌,保護牙齒在睡覺時不受酸性環境侵害。
牙醫建議,盡量在三餐飯後刷牙,飯後特別是食用酸性食物後應刷牙。但請緊記等待 30 分鐘後再刷,以免酸性物質暫時軟化琺瑯質,立即刷牙會造成損傷;刷牙時切忌用力過猛,以免導致牙齦受損或萎縮。若刷牙流血,應輕輕刷去流血處的牙菌膜,這有助於改善牙齦健康;為確保牙膏中氟化物有效防蛀,刷牙後避免反覆漱口。建議只用少量水漱口 20 秒後吐掉,並在刷牙後的 30 分鐘內不要進食。
每半年至一年進行一次洗牙,徹底清除日常刷牙難以去除的牙菌斑和牙結石。針對胰臟癌的高危人群(包括有家族史、糖尿病患者、長期吸煙者),除了日常護理外,更需加強口腔檢查,並應考慮定期評估口腔微生物的狀況,以便及早發現和管理潛在的健康風險。
Text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Photos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