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眠警報】醫生揭5大「助眠行為」竟愈幫愈忙 20分鐘瞓唔著即做「一件事」
錯誤一:臥室開啟柔和小夜燈
許多人認為柔和的小夜燈有助於營造氛圍,但微弱的光線會誤導大腦認為「尚未夜深」。黃醫生指出,光線會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使你整晚無法進入深度睡眠,只停留在淺睡狀態。醫生建議: 盡量保持全黑的睡眠環境。如果確實需要夜燈,應選擇暖黃的低光源,或使用眼罩。
錯誤二:失眠強迫躺超過 20 分鐘
許多失眠者會強迫自己躺在床上「等睡意」,但長時間在床上保持清醒和焦慮,會使大腦將「床」與「焦慮」或「清醒」聯繫起來,形成惡性循環。醫生建議: 若 20 分鐘內仍未感到困倦,應立即起身做些低刺激的活動,例如看書、喝溫水、簡單塗鴉或聽緩慢的音樂。待真正感到睡意後,再重新回到床上。
錯誤三:服用褪黑激素不當
褪黑激素雖然有助於調節生理時鐘,但過量或錯誤時間服用可能導致「宿醉」效應,使你在白天感到頭重眼昏和疲倦。醫生建議: 大多數人只需 0.3 至 1 毫克的劑量已足夠。服用時間應在睡前 30 至 60 分鐘。關鍵是配合固定的作息、調暗燈光、遠離藍光,而不是單純依賴藥物。
錯誤四:臨睡前進行激烈運動
高強度的運動會激活交感神經,使心率和腎上腺素飆升,讓身體處於興奮狀態,從而嚴重影響入睡。醫生建議: 應在睡前 4 小時內結束劇烈運動。如果只能在晚上運動,至少應保持 2 小時的緩衝期。可將運動替換為睡前瑜伽、太極、緩慢伸展或漸進式肌肉放鬆,幫助身體冷靜下來。
錯誤五:睡前飲用酒精助眠
酒精雖然能短暫促進入睡,但它會嚴重干擾睡眠周期,尤其會降低做夢和情緒調整的階段(REM 快速眼動睡眠)。長期仰賴酒精,還會建立「入睡與酒」的依賴性,使人離開酒精後更難入睡。醫生建議: 避免依賴酒精助眠。可以嘗試用溫熱飲品、熱水澡或冥想來替代,建立一個固定的放鬆儀式。黃醫生提醒,真正的良好睡眠不應依賴外部的麻痹或錯誤的習慣,而是需要讓身體重新信任黑夜,回歸自然規律。今晚開始,試著減少一項「看似助眠」但實際造成困擾的習慣,才能真正迎來一夜好眠。
Text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Photos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