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UrbanLife 健康新態度 app
【胰臟癌】「禍從口入」新警戒:哪些港式飲食習慣或成胰臟癌「催化劑」?

【胰臟癌】「禍從口入」新警戒:哪些港式飲食習慣或成胰臟癌「催化劑」?

腫瘤科
By KK Hou on 16 May 2025

胰臟癌,作為最致命的癌症之一,其成因複雜,遺傳、生活習慣等多重因素交織影響。近年醫學研究日益強調,飲食習慣在胰臟癌的發生發展中扮演著不容忽視的角色。「禍從口入」這句古語,在胰臟癌的議題上,更顯其警示意義。本文旨在深入探討香港常見的飲食模式中,哪些特定的食物種類、成分或烹調習慣,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威脅胰臟健康的「催化劑」,增加罹患此「癌王」的風險。

胰臟癌|與飲食關聯:為何醫學界日益重視此課題?

胰臟是人體重要的消化器官,負責分泌消化酶以分解食物,同時亦是內分泌腺體,製造胰島素等荷爾蒙以調節血糖。醫學界指出,長期不良的飲食習慣可對胰臟造成持續性刺激與損害,引發慢性炎症、胰島素抵抗、氧化壓力增加及細胞異常增生等病理生理變化。這些變化被認為是胰臟細胞癌變的重要誘因。國際研究指出,長期攝取大量紅肉及加工肉製品的人士,罹患胰臟癌的風險可增加約20-50% 。鑑於飲食是可改變的風險因素中影響最深遠的一環,故其與胰臟癌的關聯性已成為醫學研究及公共衛生領域的焦點。

胰臟癌|餐桌上的隱形殺手:剖析高風險食物種類與成分

我們的日常飲食中,潛藏著一些可能對胰臟健康構成威脅的「隱形殺手」。若長期過量攝取,無疑會增加胰臟的負擔:

  • 高脂肪飲食的衝擊: 長期攝取大量飽和脂肪(多見於動物性脂肪、全脂奶品)與反式脂肪(常見於人造牛油、烘焙食品、油炸食物),不僅易導致肥胖,更會加重胰臟的消化負擔,並可能促進體內炎症反應,增加胰臟細胞受損的風險。
  • 紅肉與加工肉製品的警示: 牛肉、豬肉、羊肉等紅肉,以及經醃製、煙燻、加入防腐劑處理的加工肉製品(如香腸、午餐肉、煙肉、臘味),已被多項研究證實與胰臟癌風險上升有關。其可能機制包括肉類本身含有的某些成分(如血紅素鐵)在高溫烹調後產生的致癌物,以及加工過程中添加的亞硝酸鹽等。
  • 高糖分攝取的潛在危害: 精製糖(如白砂糖、高果糖玉米糖漿)以及大量添加此類糖分的飲品和甜點,會導致血糖水平急劇波動,增加胰島素分泌需求。長期高糖飲食易引致胰島素抵抗、肥胖及二型糖尿病,而香港約有十分之一人口患有糖尿病,肥胖問題亦日益普遍。醫學界已知,糖尿病與肥胖均為胰臟癌的重要風險因素,後者更可能使風險提升近一倍 。
  • 低膳食纖維的隱憂: 膳食纖維攝取不足,影響腸道健康及血糖穩定,亦可能間接增加胰臟癌風險。

港人日常不少飲食習慣都悄悄埋下了胰臟癌風險

胰臟癌|港式飲食文化下的潛在風險:從茶餐廳到打邊爐的致病「地雷」

香港飲食文化多元,美食琳瑯滿目,但在享受口腹之慾的同時,亦需警惕其中潛藏的健康風險,部分常見的飲食習慣可能成為胰臟癌的「致病地雷」:

  • 茶餐廳的便捷與隱憂: 常餐中的沙嗲牛肉公仔麵、餐肉煎蛋,下午茶的西多士、炸雞髀,往往含有較高的脂肪、鈉質及加工肉成分。港式奶茶、檸檬茶等飲品亦常含大量糖分。
  • 打邊爐(火鍋)與燒烤(BBQ)的過量陷阱: 這類聚餐模式容易導致過量攝取紅肉、加工丸類、高脂肉類,以及高鈉的湯底和醬料。
  • 飲宴應酬的飲食模式: 中式宴會菜餚多以多油、多肉為主,加上飲酒助興,無形中增加了胰臟的負擔。
  • 快餐與加工零食的普及: 都市生活節奏快,快餐及各類包裝零食成為便捷之選,但其高鹽、高脂、高糖及多種食品添加劑的特性,對健康構成長遠影響。

認識到飲食中的潛在風險,是主動維護胰臟健康的第一步,可以顯著降低「病從口入」的機會!胰臟癌|趨吉避凶:調整飲食結構,減低「病從口入」的胰臟癌風險

認識到飲食中的潛在風險,是主動維護胰臟健康的第一步。雖然無法完全杜絕所有風險,但透過明智的飲食調整,可以顯著降低「病從口入」的機會:

  • 控制高風險食物的攝取頻率與份量: 並非要求完全禁絕,但應有意識地減少進食紅肉、加工肉製品、高脂及高糖食物的次數和份量。
  • 增加全穀物、蔬果及豆類的比例: 提高膳食纖維的攝取,有助維持腸道健康及血糖穩定。
  • 選擇健康的脂肪來源: 如橄欖油、魚油、堅果等不飽和脂肪。
  • 注意烹調方式: 多採用蒸、煮、灼、焗等低油烹調方法,減少煎炸和燒烤。
  • 閱讀食物標籤: 了解食物成分,選擇低糖、低鈉、低飽和脂肪的產品。

胰臟癌的成因雖錯綜複雜,飲食因素在其中所佔的比重卻不容忽視。香港獨特的飲食文化在帶來便利與美味的同時,也可能隱藏著對胰臟健康的挑戰。透過對日常飲食習慣的審視與調整,選擇更健康的食物種類及烹調方式,雖不能保證完全免疫於胰臟癌,但無疑是降低患病風險、守護自身健康的重要且可行的積極舉措。

Text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Photos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 Follow我們的IG urbanlife.hk

🔔 訂閱我們的 Youtube頻道 UrbanLifeHealth生活新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