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癌症腫瘤】確診癌症後經歷情緒風暴 專科醫生詳解4大心理關口與應對
確診癌症,對任何人來說都是生命中一個沉重的打擊。除了身體即將面臨的挑戰,心理上的衝擊往往更為巨大和複雜。根據臨床腫瘤科專科謝耀昌醫生的臨床觀察,癌症病人在得悉自己患癌後,普遍會經歷一系列的情緒起伏和心理變化。了解這些階段,有助病人及其家屬更好地準備和應對。
確診後的四個心理階段:情緒的過山車
醫生指出,大部分癌症病人在確診初期,通常會經歷以下四個主要的心理轉變階段:
-
震驚、恐懼與憤怒:
- 震驚與不信: 「怎麼會是我?」是許多人的第一反應,難以置信癌症會降臨在自己身上。
- 恐懼: 對癌症的未知感到害怕,擔心病情會否惡化、能否治癒、生命是否受到威脅。
- 憤怒與自責: 可能會責怪自己過去的生活習慣,如飲食不當、吸煙、飲酒等,甚至會質問上天為何讓自己承受這些苦難。
-
絕望與沮喪:
- 當情緒稍微平復,開始意識到必須面對殘酷的現實時,絕望和沮喪感便會隨之而來,感到前路茫茫。
-
憂慮加劇與逃避:
- 病人會開始思索癌症對自己日常生活、飲食,以及對家人親友帶來的影響。過多的思慮容易形成沉重的心理壓力。
- 擔心病情嚴重,或治療過程艱辛,可能會感到失去自我照顧能力,需要依賴他人,從而產生自卑感、想逃避現實,甚至出現自怨自艾、放棄治療的念頭。
-
無助、孤獨與痛楚:
- 感到沒有人能真正明白自己的處境,沒有人能幫助自己擺脫病魔,從而產生強烈的孤獨感和無助感,身心備受煎熬。
醫生的角色:如何協助病人走過情緒幽谷?
面對病人複雜的情緒,醫生和醫護團隊的角色至關重要。醫生分享了以下幾個協助病人的關鍵方法:
- 耐心傾聽與提供正確資訊:
- 細心聆聽病人的憂慮和擔心,並針對性地提供正確、清晰的醫療資訊,解釋他們的疑慮其實有方法處理。許多憂慮源於不確定性,因此提供治療詳情、過程、可能遇到的挑戰及應對方案,能讓病人心理上安定一些。
- 鼓勵病人盡量保持患病前的生活節奏和質素,例如如常飲茶、晨運、買餸煮飯、與家人聊天等。不要因患病而變得頹廢,對所有事物失去興趣。盡量如常生活,有助於保持積極心態。
- 不僅要處理病人對治療和病情的期望,家屬的期望同樣需要關注和處理。若醫患雙方或病人與家屬間期望有落差,容易引發治療上的爭拗甚至不信任,影響治療決定。醫生會協助病人及家屬認清事實,提高他們對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理想情況的接受能力。
- 若心理上出現困擾,鼓勵病人尋求協助,例如聯絡病人組織(「同路人」的支援)、臨床心理學家,或與主診醫生傾談。身體上出現的問題,醫生亦能提供協助。
釐清常見誤解:正確認識癌症與治療
醫生強調,許多病人的憂慮也來自對癌症的誤解。釐清這些迷思,有助病人更理性地面對:
-
治療目的的誤解:
- 病人需清楚了解治療的主要目的是根治疾病、延長壽命,還是控制症狀。這取決於癌症的種類和期數。
-
治療方法的誤解:
- 並非所有癌症都需要或適合手術。即使不能手術,也不代表無法醫治。現代癌症治療方法多元,包括化療、電療(放射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荷爾蒙治療等,醫生會根據癌症種類、期數等因素制定個人化方案。
-
癌症治療是一輩子的事?
- 許多早期癌症經治療後效果良好,但癌症確實有復發的可能,尤其對於中晚期癌症。因此,部分癌症可能需要「持續治療」(Continuous Treatment)以減低復發機會,直至病情出現變化。癌症治療後仍需定期檢查,並非像感冒般「一次就好」。
-
治療過程與副作用:
- 治療未必一帆風順。各種治療方法都可能有其副作用,癌症本身也可能引致併發症(如肺炎、貧血、骨髓抑制等),病人可能需要在治療期間多次進出醫院。坦誠與醫生溝通,有助管理這些挑戰。
-
復發的可能:
- 即使治療成功,癌症仍有復發風險。因此,完成治療後仍需定期覆診和檢查,以便及早發現和處理潛在的復發。
現代醫學的抗癌態度與目標
醫生指出,現代醫學對癌症的態度是積極的:
- 早期癌症: 目標是根治,治癒率也相對較高。
- 晚期癌症: 首要目標是延長有質素的壽命;更進一步的目標是將晚期癌症轉化為像糖尿病、高血壓一樣的慢性疾病,讓病人能夠「與瘤共存」。
病人最常見的三大憂慮
總括而言,醫生觀察到癌症病人最常見的憂慮主要圍繞以下三方面:
- 病情本身: 會不會致命?能否康復?治好後生活質素如何?
- 治療相關: 接受治療是否一定有效?自己能否承受副作用?
- 經濟負擔: 能否負擔昂貴的癌症治療費用?
確診癌症無疑是一段艱難的旅程,充滿了未知與挑戰。然而,透過了解可能出現的心理階段、積極與醫護團隊溝通、釐清對疾病和治療的誤解,並尋求家人、朋友及專業人士的支持,病人並不需要獨自面對。正確認識,積極應對,每一步的努力,都能為健康和生命贏得更多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