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UrbanLife 健康新態度 app
【躺平主義】Hea做=耍廢=消極=我不想努力了?從心理學角度看「躺平主義」

【躺平主義】Hea做=耍廢=消極=我不想努力了?從心理學角度看「躺平主義」

醫學專科 精神及心理健康
By Giann on 15 Dec 2021
Deputy Managing Editor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日前撰文批評「躺平主義」,指這消極的人生心態令人萎靡不振,長遠窒礙社會進步。其實「躺平主義」一詞來自內地,指年輕人面對社會現實環境失望的生活態度,與其努力倒不如「躺平」。今次從心理學角度理解「躺平主義」–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

「躺平主義」一詞來自內地,指年輕人面對社會現實環境失望的生活態度,與其努力倒不如「躺平」。

「躺平主義」源於內地 中國青年累了?

「躺平」一詞最先出現內地的討論區。今年4月17日「百度貼吧」的200多字短文〈躺平即是正義〉。雖然原文已經刪除,但已在各處傳播並獲得迴響,該文作者「好心的旅行家」自稱雖然失業兩年,但還是過得很開心,「也沒覺得哪裡不對」,因為「既不與身邊的人比,也不在乎新聞帶來的壓力。」

作者又表示,「既然這片土地從沒真實存在高舉人主體性的思潮,那我可以自己製造給自己」,並且自認可以將慾望降至最低限度—「躺平就是我的智者運動」、「只有躺平,人才是萬物的尺度」頓時成為中國流行金句,這篇短文亦道破了許多中國青年的心聲。

這個詞語愈趨流行,不少中國年輕人紛紛表示,要以最低成本為自己而活,崇尚極簡,奉行不消費、不求升職加薪、不買樓、不買車、不談戀愛、不結婚、不生小孩⋯⋯他們會持續學習和安於工作,只會做到基本的要求,卻不會努力向上,更不願成為別人賺錢的工具,藉此希望得到最大的私人空間和時間。這種想法在內地瞬間蔓延。

根據內地獵聘《當代年輕職場人現狀洞察報告》,83.3%受訪者表示有過「躺平」心理,主因源於社會內捲(過度競爭)嚴重,導致生活及工作壓力增加,以及認為自己個人力量渺小,努力也無法改變。而雖然大部分年輕人都想過「躺平」,但「真正躺平」或「偶爾躺平」的年輕人只佔3成,近7成年輕人表示因家庭或自身因素「躺不平」,只能羨慕「躺平」的人。

在中共慶祝建黨百年前夕,當局視「躺平主義」為歪風,於是發動官媒,決心全力抨擊圍剿。例如5月20日《新華社》轉載《南方日報》〈躺平可恥,哪來的正義感?〉文章譴責這是沒用的「毒雞湯」;《光明日報》抨擊「躺平族」不利經濟社會發展;5月27日共青團則在微博發文宣稱「當代年輕人從未選擇躺平」。

不少中國年輕人紛紛表示,要以最低成本為自己而活,崇尚極簡,奉行不消費、不求升職加薪、不買樓、不買車、不談戀愛、不結婚、不生小孩。

楊潤雄批評「躺平主義」

而在香港,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日前(11月28日)發表網誌,提到近年社會出現種種歪風,包括「躺平主義」令人憂慮。他形容「這種消極的人生心態,容易令人萎靡不振」,長遠會窒礙社會進步,必須對症下藥,加強價值觀教育。他提到,課程發展議會將於短期內公布《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供學校採用,以更整全及有系統地加強推展價值觀教育。

從心理學層面去理解「 躺平主義」

原來,在心理學上有相關的理論,就是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習得性無助的理論,最早見於1975年,當時美國賓夕凡利亞州大學心理系教授Martin Seligman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將一套類似馬鞍的用具(鞍具),穿在三隻狗身上。第一隻狗簡單地被加上鞍具,不久便被解下。第二隻狗被加上鞍具之後,會受到短暫而有痛楚的電擊,狗可以經由按鍵來停止電擊。第三隻狗與第二隻狗並排,同樣會受到電擊,前面也有按鍵,但不同的是無論按多少次,都無法停止電擊的作用。

結果顯示,第一隻與第二隻狗都能迅速地恢復到實驗前的狀態,沒有創傷後遺症的徵狀,但第三隻狗則被臨床診斷出有憂鬱症的徵狀,顯得缺乏活力與動。此後,其他心理學家進行過類近的實驗,亦發覺相同的結果也顯示在人類身上。

亦即是說,狗和人是會從過往多次的失敗經驗,而學習了自己永遠無法改變失敗的「信念」。當失敗的經驗不斷累積,而缺乏成功的經驗。久而久之當這個人在生命中遇到困難時,便會認定自己無法成功,陷入絕望、抑鬱、意志消沉。

📍 Follow我們的IG urbanlife.hk

🔔 訂閱我們的 Youtube頻道 UrbanLifeHealth生活新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