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UrbanLife 健康新態度 app
【預防癌症】大腸癌檢查全攻略:解讀瘜肉與癌症指數的關鍵真相

【預防癌症】大腸癌檢查全攻略:解讀瘜肉與癌症指數的關鍵真相

腸胃肝臟科
By KK Hou on 09 Sep 2025

大腸癌已連續多年成為香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每年新增病例超過五千宗。然而大腸癌其實是最可預防的癌症類型之一。透過適當的大腸癌篩檢,不僅可以早期發現病變,更能在癌前階段就阻斷發展之路。本文將深入解析各種大腸癌檢查方法的優缺點,揭開瘜肉與大腸癌之間的密切關聯,並客觀評估CEA等癌症指數在檢測中的實際價值與限制。

目錄 + 快速連結

認識大腸癌:從正常黏膜到癌變的過程

大腸癌的發展通常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從正常黏膜發展到癌症往往需要5-10年時間。這個過程多數從大腸瘜肉開始,特別是腺瘤性瘜肉,這些瘜肉在多年後可能逐漸演變成惡性腫瘤。正因為有這麼長的發展窗口期,定期進行大腸癌篩檢顯得格外重要,能在病變還未惡化前就及時發現並處理。

深入探討瘜肉與大腸癌之間的關聯性,會發現約有95%的大腸癌是由腺瘤性瘜肉逐漸演變而來。瘜肉是大腸黏膜上的異常增生組織,根據其形態和組織學特徵,可分為多種類型:

  1. 腺瘤性瘜肉:這是最需要關注的類型,具有惡性潛能
  2. 增生性瘜肉:通常較為良性,癌變風險較低
  3. 發炎性瘜肉:與腸道炎症相關,癌變風險相對較低

瘜肉的大小、數量和組織學特徵都影響其癌變風險。一般來說,越大(超過1公分)的瘜肉、數量越多(超過3個),以及具有絨毛成分的瘜肉,其癌變風險越高。這就是為什麼在大腸鏡檢查中發現瘜肉時,醫生通常會建議立即切除,並進行病理檢查以確定其性質。

大腸癌篩檢方法全面比較: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檢查方式

現代醫學提供了多種大腸癌篩檢方法,每種方法都有其特定的優缺點。了解這些差異能幫助你做出最適合個人情況的選擇。

糞便潛血檢查(FOBT)
這是一種非侵入性的初步篩檢工具,主要檢測糞便中肉眼看不見的血液。現今主要採用免疫化學法(FIT),專一性較高,只針對人類血紅蛋白。

  • 優點:簡單、方便、無創、成本較低
  • 缺點:僅能檢測出血病變,對未出血的瘜肉或早期癌症可能漏診
  • 建議頻率:每年一次

糞便DNA檢測
這是一種較新的非侵入性檢查,透過分析糞便中的脫落細胞DNA變異來檢測大腸病變。

  • 優點:較糞便潛血檢查更靈敏,能檢測特定基因變異
  • 缺點:成本較高,陽性結果仍需大腸鏡確認
  • 建議頻率:每1-3年一次

乙狀結腸鏡檢查
使用可彎曲的光學內視鏡檢查直腸和降結腸(大腸的下半部分)。

  • 優點:檢查前準備較簡單,可同時切除發現的瘜肉
  • 缺點:只能檢查部分大腸,可能遺漏上半段的病變
  • 建議頻率:每5年一次

大腸鏡檢查:黃金標準的診斷工具

大腸鏡檢查被公認為大腸癌篩檢的黃金標準,這是有充分理由的。醫生使用一條柔軟、可彎曲的內視鏡,從肛門進入,完整檢查整個大腸黏膜狀況。

大腸鏡檢查的最大優勢在於:

  • 可視化檢查整個大腸黏膜,直接觀察任何異常
  • 發現瘜肉時可立即切除,阻斷癌變過程
  • 可取組織進行病理檢查,確診病變性質
  • 一次檢查正常後,可提供較長的保護期

檢查過程通常需要20-30分鐘,檢查前需要進行嚴格的腸道清潔準備,以確保檢查的準確性。雖然有些人對檢查感到擔憂,但現在多數檢查會在鎮靜麻醉下進行,大大提升了舒適度。

癌症指數CEA的準確性與限制:客觀看待檢驗數值

癌胚抗原(CEA)是最常被討論的大腸癌腫瘤標記物,但民眾對其認識常有誤區。CEA實際上是一種糖蛋白,在胎兒發育時期表達,成年後正常組織中表達量很低。

CEA在大腸癌檢測中的實際價值:
晚期大腸癌患者中約70-80%會有CEA升高
可用於監測治療反應和疾病進展
手術後CEA水平持續升高可能提示復發

然而,CEA作為篩檢工具具有明顯限制,早期大腸癌患者中僅20-40%會出現CEA升高,許多非癌症情況也可能導致CEA升高,如吸煙、消化性潰瘍、炎症性腸病、胰腺炎等,其他癌症(如肺癌、乳腺癌)也可能使CEA升高。因此,CEA不應作為大腸癌的單一診斷工具,正常CEA數值不能排除大腸癌的可能性,而CEA升高也不一定代表患有大腸癌。

根據個人風險因素,大腸癌篩檢建議有所不同:

平均風險人群(無症狀、無家族史、無個人病史)
50歲開始定期篩檢
可選擇每年糞便潛血檢查或每10年一次大腸鏡檢查

高風險人群
有大腸癌家族史:開始篩檢年齡應提前至40歲或比家族中最年輕患者早10年
有炎症性腸病病史:需要更頻繁的監測
既往有大腸瘜肉或大腸癌病史:根據醫生建議定期追蹤
有遺傳性大腸癌綜合徵(如Lynch綜合徵):需要從年輕時開始密集監測

早期檢測的重要性:及時發現,有效治療

大腸癌的預後與發現早晚密切相關。早期大腸癌(第I期)的五年存活率可超過90%,而晚期(第IV期)則降至10%以下。這凸顯了定期篩檢的重要性——在出現症狀前發現病變,治療效果最好,生活質量影響也最小。

預防勝於治療:降低大腸癌風險的生活方式

除了定期篩檢外,以下生活方式調整有助於降低大腸癌風險:

  1. 飲食調整:增加膳食纖維攝入,減少紅肉和加工肉類消費
  2. 維持健康體重:避免肥胖,特別是腹部肥胖
  3. 規律運動: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
  4. 限制酒精:避免過量飲酒
  5. 戒煙:吸煙是多種癌症的風險因素

大腸癌雖然常見,但透過定期篩檢和適當預防,風險是可以大幅降低的。選擇適合自己的大腸癌檢查方法,了解瘜肉與大腸癌的關聯性,並客觀看待癌症指數的價值與限制,這些都是保護自己腸道健康的重要步驟。記得,最好的治療是預防,而最早期的發現來自於主動的篩檢。與醫生討論你的個人風險因素,制定適合的篩檢計劃,為自己的健康把關。

📍 Follow我們的IG urbanlife.hk

🔔 訂閱我們的 Youtube頻道 UrbanLifeHealth生活新態度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