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UrbanLife 健康新態度 app
【大腸癌】懷疑自己患大腸癌才需照腸鏡?大腸鏡檢查流程+注意事項+常見腸道疾病

【大腸癌】懷疑自己患大腸癌才需照腸鏡?大腸鏡檢查流程+注意事項+常見腸道疾病

醫療專欄 專科醫生
By Pinky on 20 May 2025
Digital Content Writer
A sad soul can be just as lethal as a germ.

許多人都會制定健康計劃,但腸胃健康卻常被忽視。其實,保持腸道健康就像照顧一個小花園,定期檢查和適當的護理能讓它茁壯成長。良好的腸道健康不僅能提升消化功能,還能增強免疫力,讓我們更有精力面對生活的挑戰。因此,關注腸道健康,從護腸和定期檢查做起。今次有香港專科外科專科醫生劉卓靈醫生為大家分享大腸鏡檢查的相關資訊,例如檢查流程、檢查項目及事後恢復的飲食宜忌等。

良好的腸道健康不僅能提升消化功能,還能增強免疫力,讓我們更有精力面對生活的挑戰。因此,關注腸道健康,從護腸和定期檢查做起。

常見腸道疾病

  • 腸易激綜合症 (IBS):這是一種功能性腸道疾病,症狀包括腹痛、腹脹和排便習慣改變。患者通常在排便後感到舒緩,但症狀可能影響日常生活。
  • 便秘:便秘是指排便困難,通常伴隨腹部不適。這種情況可能由多種因素引起,包括飲食不均衡、缺乏運動、壓力或某些藥物的副作用。
  • 腸瘜肉:腸瘜肉是指生長在腸道內壁的良性腫瘤,雖然大部分瘜肉無害,但某些類型(如腺瘤型瘜肉)有可能隨時間發展成結腸癌。腸瘜肉通常在大腸鏡檢查中被發現,且年齡越大,發生率越高。
  • 大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隨著病情進展可能出現體重下降、食慾不振及排便習慣改變等。定期檢查可幫助及早發現。
  • 炎症性腸病 (IBD):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特徵為慢性腸道發炎。常見症狀有腹瀉、腹痛、體重減輕及貧血,可能還會引發其他全身性疾病。

保養第一步:定期做大腸內窺鏡檢查

許多人對於為何要進行大腸鏡檢查感到疑惑。其實,大腸癌是香港最普遍且最致命的癌症之一,進行大腸鏡檢查能有助早期發現大腸癌,並找出尚未轉變為癌症的腺瘤瘜肉,將其及時切除以預防癌症的發生。因此,劉卓靈醫生建議大家不要等到懷疑自己有大腸癌的時候才進行檢查,特別是年滿50歲以上或出現排便習慣變化、血便等症狀的人,更應該提早進行檢查。劉卓靈醫生提醒市民,如有任何不適,應及早諮詢醫生,而不是僅依賴網絡資訊來判斷是否需要進行腸鏡檢查。早期檢測和診斷對於大腸癌的治療至關重要,因此不應拖延就醫。

懷疑自己患大腸癌才需照腸鏡?腸鏡能診斷的病症還有哪些?

根據香港衛生署的建議,年滿50歲的人士應每5至10年進行一次大腸內窺鏡檢查。劉卓靈醫生指出,腸鏡檢查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及早發現大腸癌,還有助於識別尚未轉變為癌症的腺瘤瘜肉,並及時切除以預防癌症。因此,建議大家不要等到懷疑自己可能患有大腸癌時才去做檢查。考慮是否需要進行腸鏡檢查時,可以參考以下幾個因素:首先是年滿50歲以上,其次是出現排便習慣改變、血便、腹脹、腹痛、體重減輕或貧血等症狀。除了診斷大腸癌外,大腸內窺鏡還能檢測以下病症:

  • 大腸瘜肉:大多數大腸瘜肉可在內窺鏡檢查中同時切除。
  • 潰瘍性結腸炎:這是一種慢性炎症性腸道疾病,會引起腹痛和腹瀉。
  • 慢性炎症性腸道疾病:包括克隆氏症等。
  • 憩室病:指腸道壁向外突出的囊狀物,可能導致感染或出血。
  • 痔瘡:這是一種常見的肛門疾病,可能引起出血和不適。

腸鏡分幾多種?

目前,大腸鏡檢查主要分為兩種:大腸鏡檢查和乙狀結腸鏡檢查。

  • 大腸鏡檢查(也稱為結腸鏡檢查)是通過插入一根柔軟且可彎曲的內窺鏡進入大腸,以檢查結腸和直腸的內部,包括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這種方法能夠有效檢測和診斷結腸瘜肉、腫瘤及炎症性腸病等疾病。如果在檢查過程中發現瘜肉,醫生會立即進行切除,並將其送往病理部進行組織檢驗。
  • 乙狀結腸鏡檢查則僅針對大腸的三分之一進行檢查,同樣使用柔軟且可彎曲的內窺鏡,通過肛門進入直腸及整段乙狀結腸。這種方法也能在發現組織異常或瘜肉時進行切除或活組織取樣以便診斷。理論上,乙狀結腸鏡檢查屬於局部檢查,通常不需要麻醉,只需遵循醫生的指導即可。因此,在檢查過程中,患者可能會感到輕微的腹脹或不適感。

照腸鏡會痛嗎?

劉卓靈醫生指,現時私家醫院和日間醫療中心的大腸內窺鏡檢查大多是在麻醉科醫生的監控下進行的,能確保檢查過程的舒適和安全。患者在整個檢查過程中會處於無知覺和無痛的狀態,麻醉科醫生會持續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徵,包括心跳、血壓、脈搏和血氧等,並根據需要適時調整麻醉劑量,讓主治醫生可以專心進行檢查和治療,從而更仔細地檢查大腸內部。由於此檢查會在監察麻醉或靜脈注射鎮靜下進行,因此病人在過程中不會有痛楚或不適的感覺。
在進行大腸內窺鏡檢查之前,需要做好一些準備,以確保檢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下是一般的準備步驟:

  • 檢查過程:了解腸鏡檢查的具體步驟和所需時間,以及可能的感受和不適。
  • 醫療背景:向主診醫生提供真實的病史,包括過去的疾病、手術經歷、過敏反應及其他特殊情況,以幫助醫生評估您的健康狀況並制定適合的檢查計劃。
  • 用藥指導 : 患者應告知醫生目前正在服用的所有藥物,包括處方藥和非處方藥。醫生可能會建議暫時停用某些藥物,特別是抗凝血劑及其他影響凝血的藥物,以降低出血風險。
  • 飲食限制及清腸:在檢查前幾天,您需遵循特定的飲食限制,如低纖維飲食或清淡飲食,以減少腸道內殘留物,使檢查更加清晰。醫生會安排特定的藥物或瀉劑供您在檢查前一天服用,以便徹底清空腸道。

照腸鏡後會出現身體不適或其他後遺症嗎?

在檢查過程中,醫生會向大腸內注入空氣或二氧化碳(現今通常使用二氧化碳),以擴張腸道,並可能會抽取少量組織進行檢驗。這可能會引起輕微的腹痛和脹氣感,但這種不適通常是暫時的,會在幾小時內消失。

照腸鏡後,飲食及生活作息上需注意甚麼?

在完成大腸內窺鏡檢查後,醫生會向您提供術後飲食的注意事項。一般來說,如果檢查結果顯示大腸正常,患者可以在術後恢復正常飲食。然而,如果在檢查過程中進行了瘜肉切除或活組織取樣,由於腸道存在小傷口,醫生通常會建議避免食用過硬的高纖維食物,例如芥蘭等,但可以正常進食一些較軟的纖維類食物。

檢查當天,患者應避免駕駛、簽署重要文件或進行明火烹飪,並且至少要有一名家人或朋友陪同回家,以確保安全。當天應多在家休息,並補充電解質和水分,可以進行正常的日常活動。檢查後24小時內,除了避免進食過硬的高纖維食物外,患者可恢復正常飲食。

通常醫療機構會在檢查後發放一份列明注意事項的單張或小冊子,供患者參考。如果出現持續的腹痛、出血、發燒、嘔吐或其他異常症狀,請立即告知醫生,這些症狀可能需要進一步的評估或處理。

Text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Photos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 Follow我們的IG urbanlife.hk

🔔 訂閱我們的 Youtube頻道 UrbanLifeHealth生活新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