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性緘默症4大症狀】幼童求助個案疫下升7成 在家在外判若兩人小心患病
新冠疫情爆發近3年,嚴峻時期學校一度須停面授課,改為在家網上課堂,幼童長時間接受網課,恢復面授課時,或引起部分幼童社交恐慌,影響身心。香港選擇性緘默症協會主席鄭穎賢稱,疫情後復課引起幼童焦慮,求助個案上升7成。平時在家活潑開朗,但回校面授課堂時,面對老師及同學卻變得沉默寡言,儼如燈制開關的表現持續一段時間,就可能患上「選擇性緘默症」。
選擇性緘默症求助個案疫下升近7成
鄭穎賢指,選擇性緘默症的求助個案從疫情前一個月逾30宗,升至現時每個月逾50宗求助,即個案上升近7成。她表示,受疫情影響,伴隨各種防疫規定,學生重返校園後,與同學處於「隔離」狀態,學校開始變得陌生。對於周遭「不一樣」的環境,兒童開始產生焦慮不安的情緒。
家長要小心幼童在家在外判若兩人
鄭穎賢表示,若幼兒在家近乎正常狀態,但重返社交生活卻不能建立正常社交,在需要説話的特定情境下沒有開口説過話,在家狀態與在外狀態判若兩人,猶如燈制般「熄燈開燈」,而且狀況持續超過一個月,那麽兒童就有機會患上選擇性緘默症。
每140名小學生就有1人患選擇性緘默症
外國研究顯示,2歲7個月及4歲5個月為病發期高峰期。鄭穎賢指,選擇性緘默症非罕見,台灣調查顯示,每140名小學生就有一人患此病,兒童在5歲前為治療黃金期。家庭治療及社工黃嘉慧表示,家長應引導及示範社交互動,建立兒童的安全感。
什麼是選擇性緘默症?
選擇性緘默症是一種焦慮症,患者雖然可以正常説話,但在特定情境下就說不出口,還可能會衍生出其他焦慮問題,以至影響他們的社交生活和情緒狀態。
選擇性緘默症4大症狀
1. 緘默一致地發生於需要說話的情境(如教育、工作或社交場合)
2. 該孩童或成人在其他情境可以說話
3. 障礙持續超過一個月(開始上學的第一個月除外)
4. 緘默並非歸因於其他病症,如溝通障礙、自閉症、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障礙,或者其他因素,例如對於該情境所使用的語言缺乏知識或自信(該孩童或成人可能剛遷移至新的文化環境)
Text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Photos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資料來源:香港選擇性緘默症協會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