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UrbanLife 健康新態度 app
【大腸癌原因】腸癌可遺傳?家族史不容忽視!大腸癌4大高風險人士+遺傳風險機率

【大腸癌原因】腸癌可遺傳?家族史不容忽視!大腸癌4大高風險人士+遺傳風險機率

醫學專科 腫瘤科
By Bernice on 12 Apr 2024
Digital Editor

大腸癌是一種常見的致命疾病,它的發展受到了遺傳因素的影響。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於大腸癌的遺傳風險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然而,這種風險並非單一且確定的,而是涉及多種基因和環境因素的複雜交互作用。本文旨在探討大腸癌的復發與遺傳風險的多樣性及其機率,以期為預防和治療提供更深入的洞察。

大腸癌遺傳風險|目錄+快速連結

大腸癌是一種常見但可預防的癌症,而對於一些人來説,存在特定的風險因素,使其更容易患上這種疾病。Photo from senior asian patient sitting in hospital hallway looking sad and depressed

大腸癌高4大風險人士

大腸癌是一種常見但可預防的癌症,而對於一些人來説,存在特定的風險因素,使其更容易患上這種疾病。

1. 年齡增長

根據統計計算,有超過80%的大腸癌患者年齡都超過50歲。但隨著健康問題的忽視度,近年來罹患大腸癌的年齡層有下降趨勢,增加了不少40至50歲的患者。


2. 不良生活習慣

不良的飲食習慣,如過多紅肉、加工肉、燒烤、高脂肪等飲食都是罹患大腸癌的高風險之一,攝取過多的動物性脂肪食物會增加罹患大腸癌,而紅肉也含飽和脂肪與亞硝胺等致癌物質,長期攝取可能會刺激大腸黏膜,罹患機率增加。


3. 肥胖

肥胖者或沒有保持運動的人,罹患風險將會高於其他人。


4. 家族病史

如家族史中曾患有大腸癌的至親,會比沒有癌症家族史的人罹患率高。其中,存在著一些相關病史:

- 腺瘤性息肉:腺瘤性的息肉本身屬於良性,但如果持續分化異變,可能會轉變成惡性息肉。

-炎性腸道疾病:患有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症的患者,時間越長就會越容易出現腸黏膜,一旦時間拖得越久,讓腸道處於發炎狀態,就會轉變成癌症,最終導致罹患大腸癌的風險高於普通人4至20倍不等。

- 遺傳性症候群:遺傳性症候群常見共分為兩種,其一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這類疾病屬於顯性遺傳,大部分的家族性大腸息肉都會出現基因突變,最終變成腺癌。其二為遺傳性非息肉病性大腸癌,這類的疾病也屬於顯性遺傳,如家族中有兩位是一等親,或是連續兩個世代成員均患此病,那麼罹患此病的機率就會高於一般人。

家族曾有大腸癌病史的要注意!

大腸癌遺傳風險

根據研究顯示,如家中一等親曾有過大腸癌病史,因此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就比其他人大於2至3倍。如家中存在兩位一等親診斷為大腸癌,或一位一等親於50歲前就罹患大腸癌,其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就大於3倍。此外,如二等親或是三等親曾有大腸癌病史,也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但其風險比一等親來的較低。另外,大腸癌的遺傳風險的患者年齡亦會有影響,如一等親但90歲或更高才罹患大腸癌,那麼其罹患大腸癌的機率則是1.5倍,但如一等親為45歲前就罹患大腸癌,那麼家屬罹患風險就高達4倍。

親屬關係/年齡有過大腸癌病史 家人罹患機率
一位一等親 比其他人大於2至3倍
一位45歲前的一等親 4倍
一位50歲前的一等親 大於3倍
一位90歲後的一等親 1.5倍
兩位一等親 大於3倍
二等親/三等親 比一等親低

雖然遺傳病史可能會比一般人罹患大腸癌的機率更高,但其實只要做好預防工作,就能及早地發現危險因子。

大腸癌遺傳病史的預防方法

雖然遺傳病史可能會比一般人罹患大腸癌的機率更高,但其實只要做好預防工作,就能及早地發現危險因子。以下是一些大腸癌預防方法,尤其對於帶有遺傳病史的人:

1. 大腸腺瘤性息肉:曾患有大腸腺瘤性息肉的患者,建議3年內保持檢查大腸鏡至少一次。

2. 一等親:如在一等親中曾有罹患大腸癌,建議家屬在40歲前檢查大腸鏡至少一次,且以後每5年就檢查一次。另外,如一等親在年輕時就罹患大腸癌,則建議在親屬的診斷年齡提前5年就開始每5年檢查一次。

3. 家族親屬:如家族中曾出現不同世代且年齡輕者的大腸癌患者,建議在20至30歲就開始每5年檢查一次,年滿40歲時就每2年檢查一次。

4. 家族性大腸息肉症:如存在家族性大腸息肉症的家族,建議從12至14歲就開始每2年檢查。

5. 大腸癌患者:術後1年內都應該接受大腸癌檢查一次,如沒有復發跡象則在以後的每3年檢查一次。(確切時常需根據患者病況而定)

6. 其他病史:曾罹患乳房、卵巢或子宮疾病/癌症的患者,則有1/6額機率會罹患大腸癌,因此應該從40歲開始,每5年檢查大腸癌一次。

Text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Photos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網上圖片
Source:台灣癌症基金會

📍 Follow我們的IG urbanlife.hk

🔔 訂閱我們的 Youtube頻道 UrbanLifeHealth生活新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