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UrbanLife 健康新態度 app
【新冠肺炎】理大研究:逾12%人疫情下現創傷後遺症 受訪長者:好灰!日日等食等瞓等死

【新冠肺炎】理大研究:逾12%人疫情下現創傷後遺症 受訪長者:好灰!日日等食等瞓等死

健康資訊 醫療新聞 新冠肺炎 疫情消息
By Michelle on 25 May 2022
Digital Editor

新冠疫情持續逾2年,你過得好嗎?理大研究發現,超過一成二受訪者出現創傷後遺症徵狀,指觀看疫情新聞時間和徵狀嚴重程度有關。有受訪長者直言,疫情下在家無事做,「等食、等瞓、等死,好灰」。

理大研究發現,逾12%人在新冠疫情下,出現創傷後遺症徵狀。Photo from 理大

理大研究:超過一成二受訪者出現創傷後遺症徵狀

研究於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即本地疫情第四波期間(疫情爆發後約1年),以電話訪問超過3,000名市民,當中近七成(69%)受訪者為年齡介乎18至59歲的成年人士,以在職人士居多。

結果發現,超過一成(12.4%)受訪者出現創傷後遺症徵狀(PTSD symptoms),反映他們可能存在創傷後遺症。同時又指出,失業或沒有個人收入、教育程度較低的受訪者,較大機會出現創傷後遺症的徵狀。

每日看多於1小時疫情新聞 徵狀更嚴重

團隊亦發現,觀看疫情新聞的時間和創傷後遺症徵狀的嚴重程度有關。每天觀看多於一小時疫情新聞的受訪者,一方面會更遵從防疫措施及相關建議,但亦會有更嚴重的創傷後遺症徵狀。

疫下長者暫停恆常活動 大多人感無助、憂鬱

團隊在2020年11月至2021年2月(即第四波疫情期間),先後與31位65歲或以上長者進行訪談,當中近七成為退休人士。團隊發現,受訪長者認為新冠病毒傳染性很高,疫情下,他們大多避免外出運動,很多恆常活動亦需要暫停,大部份人感到擔心、無助、憂鬱,甚至有個別受訪長者表示沮喪。

受訪長者:疫下常留在家溝通能力變差

受訪者之一、75歲的獨居長者蔣女士形容,疫情後經常留在家,試過數天沒有說話,自感溝通能力變差。她又指,當時只能用視像通話與孫兒聯絡,直言「日日等食、等瞓、等死,個人好灰」,而觀看有關疫情的新聞亦令她感到不開心。幸好,之後獲長者中心及社福機構會支援,才令不安情緒得以紓緩。

專家:留意身體、情緒、行為變化 有需要尋求協助

帶領是次研究的楊曾永儀曾永馨腦神經心理學教授、理大神經心理學講座教授兼醫療及社會科學院院長岑浩强教授指,第四波疫情(即調查進行期間) 時稍為緩和,但長者仍然承受著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持續處於壓力狀態而不加以管理,對情緒及日常生活會帶來負面影響,長遠而言,更可能導致精神健康問題。

她又呼籲,大眾正視疫情造成的創傷後遺症徵狀,留意自己的身體、情緒、行為及社交狀況的變化,一旦出現相關徵狀而影響生活,且持續一段時間,便應向專業人士或社福機構尋求協助。

75歲獨居長者蔣女士稱,在疫情期間感到憂鬱及沮喪。Photo from 理大

創傷後遺症3種症狀

精神科專科黃穎勤醫生曾於本網撰文,指出創傷後遺症主要有3種症狀,其中包括:

1-回閃和噩夢
患者會不由自主地憶起或夢見創傷的情景,這些記憶可以被文字、物件或環境挑起。有時,患者會經歷「回閃」 (flashback),患者感覺好像再一次經歷創傷的情景。

2-過敏警覺
患者在經歷創傷事件後,會有神經過敏的徵狀,包括容易受驚嚇、緊張、難以入睡、失眠,難以放鬆,長期處於緊張、戒備狀態。

3-逃避及情感麻木
患者會選擇逃避及盡量不會提及所有那些可能會令他回憶起創傷的事物。而且,情感亦變得麻木,感受不到任何情感、對所有事都失去興趣、拒絕社交、孤立自己。

理大研究指,每天觀看多於一小時疫情新聞的受訪者,一方面會更遵從防疫措施及相關建議,但亦會有更嚴重的創傷後遺症徵狀。

Text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Photos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 Follow我們的IG urbanlife.hk

🔔 訂閱我們的 Youtube頻道 UrbanLifeHealth生活新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