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迷思】醫生與你拆解濕疹謬誤!

【濕疹迷思】醫生與你拆解濕疹謬誤!

健康資訊
By Keith on 03 Dec 2021
Deputy Managing Project Editor

濕疹是其中一種在香港常見的皮膚病,香港更有30%的兒童患上濕疹。在2016年,衞生署皮膚科專科門診共處理了1,138宗皮膚炎症及濕疹新症。濕疹會為患者生活帶來嚴重不便,更可能造成沉重心理壓力。為舒緩病情,大家都試著尋找不同治療方法,甚至偏方。可是要是使用錯方法,輕則沒有效果,重則會令病情惡化,到底哪些方法最有效舒緩濕疹?不妨聽聽胡振斌醫生為大家講解!

胡醫生指出在西醫的角度濕疹是一個炎症,炎症的其中一個成因可能是身體裡面缺乏了某些蛋白質,以致皮膚無法鎖水;若再加上有其他外在刺激物、致敏原或環境因素,身體的免疫系統就可能失調,誘發皮膚出現炎症。皮膚發炎時,屏障受損容易流失水份變得乾燥,或出現其他的炎症徵狀例如紅腫或痕癢,甚至可能出現滲水或流血。所以在西醫的角度,補濕是護理濕疹重要的一環,要常用大量的乳液或潤膚膏以保持皮膚滋潤,有助控制炎症。

用益生菌或者椰子油治療濕疹?

坊間有不少說法指不同產品能治療濕疹,例如服用益生菌或者塗抹椰子油,亦有一些民間偏方,例如用片糖水洗澡,或是用薑塗抹患處因認為認為患者是「濕毒」。胡醫生則提醒其實這些方法並無任何科學根據,而且有一定危險性。椰子油,有時或會用作補濕,但椰子油含有植物蛋白,因此可能會引致皮膚敏感,導致小朋友使用後患處情況惡化,家長需要小心使用。也有其他家長會使用一些香薰治癒,其實這些都可能會令患處惡化,所以也要多加注意。至於益生菌就相對較為安全,但益生菌種類多,要考慮進食的劑量和開始進食的年紀,現時仍未有很完善的科研實證指出益生菌對濕疹的控制或避免濕疹有明顯幫助,所以西醫暫時亦不會採用益生菌作為濕疹治療。

拍打皮膚止痕比抓好?

濕疹發作時,小朋友痕癢難忍,他們會拍打自己皮膚而避免抓傷,胡醫生表示通常濕疹最辛苦的症狀就是皮膚痕癢,很多患者在痕癢時都很自然會抓或拍打患處。一般來說輕輕拍打是比抓較為可取,可以避免抓傷皮膚而形成傷口,讓細菌感染有機可乘。其實濕疹痕癢和被蚊叮類同,即使抓到皮膚破損其實也無法止痕,所以若患處痕癢時,我們一般建議使用潤膚膏處理。胡醫生提醒大家,潤膚膏分為不同種類,有些是普通滋潤的,有些是專為濕疹止痕而設,若真的痕癢至無法入睡,可以使用「抗組織胺」藥物,減輕皮膚痕癢不適感。

使用類固醇藥膏副作用多?

在以前的年代還沒有其他較好的抗炎藥物、藥膏,若患者的濕疹比較嚴重而保濕成份高的潤膚膏也沒有幫助時,唯一的選擇就是使用類固醇。但不少家長害怕為子女使用類固醇藥膏,因為其副作用多,甚至影響發育。胡醫生指很多家長一聽到類固醇就感到害怕,但若果炎症非常嚴重而影響小朋友的日常生活或睡眠質素,其實比起使用類固醇,這些影響更深遠。

類固醇的藥膏分為不同的強度,醫生或家長可因應病情作相應選擇。除非患者濕疹的情況非常嚴重,例如皮膚有大面積的濕疹炎症,沒有用妥善處理而直接使用高濃度的濕疹藥膏,否則因為使用類固醇藥膏而影響發育絕不是常見的情況。胡醫生指出類固醇在治療濕疹方面普遍被視為一種急救的作用,當患處情況急劇惡化就可以使用類固醇藥膏,短時間內就會見效。甚至病情十分嚴重的小朋友可考慮採用口服類固醇藥物,亦能在短時間內控制皮膚的炎症。當情況受到控制,可嘗試轉用溫和療法,避免長時間使用類固醇。如按照醫生指示的劑量短時間使用類固醇藥物,較少會出現副作用破壞皮膚屏障,但如果患者自行斷斷續續或長期使用類固醇就可能會導致皮膚質素變差,皮膚變薄和減低皮膚免疫力。

最合適幼兒的濕疹治療方法?

為幼兒選擇合適的濕疹治療方法,胡醫生建議最好要及早看醫生,先由醫生判斷是否患上濕疹,因為也有可能是其他的皮膚問題,所採取的治療或支援方法也會不同。若醫生判斷是濕疹,而且較為嚴重就要嘗試找出誘因或致敏原,例如會了解其父母或其他兄弟姊妹有沒有濕疹或其他過敏症狀,包括鼻敏感、哮喘等;亦需要了解小朋友從小到大的飲食習慣,例如是餵哺母乳或是奶粉、濕疹在哪個飲食階段開始出現,希望了解濕疹的成因,然後對症下藥。

在處理濕疹方面,保濕是最重要的,若保濕做得好,可以減輕患處的嚴重程度和復發的頻密度。除保濕之外,有些小朋友可能需要採用一些外用或口服藥物,包括控制炎症的藥膏,若情況較嚴重就需要使用類固醇藥膏,這些都是普遍的治療方法。另一方面,若發現小朋友可能對某些物品敏感,在日常生活中應盡量剔除致敏源,例如轉奶粉等。若其他家庭成員都有敏感,就要找出致敏源,例如塵蟎或飲食方面。胡醫生建議較大年齡的小朋友可以做一些皮膚或抽血的過敏測試,以了解小朋友會否有較特別的致敏源,對症下藥,從日常生活中避開這些致敏原。

非類固醇的藥物可以撃退濕疹?

胡醫生指出類固醇藥物的確對濕疹皮膚問題有效,但對於輕度至中度的濕疹,其實都可使用非類固醇的藥物控制。市面上非類固醇的外用藥物主要分兩種:外用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Topical calcineurin inhibitor)及外用PDE4酵素抑制劑兩種。正常情況下,人體內的PDE4酵素可協助身體調節發炎機制,但濕疹患者皮膚細胞中的PDE4酵素則可能是過度激活,從而引致皮膚發炎。科研證實PDE4酵素抑制劑可以阻止皮膚細胞中的PDE4酵素過度激活,或從而減少濕疹相關發炎症狀,如紅腫、甩皮、滲水、痕癢等情況。因此不含類固醇的藥膏亦能紓緩濕疹,還能減去使用類固醇的副作用。

相比傳統類固醇藥物,由於PDE4酵素抑制劑不含類固醇,可以長期使用,更可用於皮膚比較薄及敏感的位置如面部、眼部。

胡醫生分享了一位小朋友的濕疹個案,他的背部出現濕疹,並一直使用類固醇藥膏控制,可是一旦停用,只用潤膚膏,濕疹病情便會時好時壞,復發時更會出現紅疹。(如圖一)圖一

但因父母擔心長期使用類固醇藥膏而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及後便轉用PDE4酵素抑制劑。
小朋友使用PDE4酵素抑制劑三至四個星期已有明顯改善,大概一個月後就回復正常皮膚。(如圖二) 現在一直用保濕潤膚膏和PDE4酵素抑制劑已經有兩至三個月,一直沒有再復發。圖二

最後,胡醫生建議大家要預防濕疹,最重要是保濕及避開致敏源,如有疑問最好先向醫生查詢,勿隨便亂試偏方。

資料由胡振斌醫生提供

📍 Follow我們的IG urbanlife.hk

🔔 訂閱我們的 Youtube頻道 UrbanLifeHealth生活新態度

健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