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UrbanLife 健康新態度 app
【見字飲水】水不能亂飲!水份也需要消化 中醫:多喝水不代表吸收

【見字飲水】水不能亂飲!水份也需要消化 中醫:多喝水不代表吸收

健康資訊 健康生活 註冊中醫
By Hiu Ting on 18 Sep 2021
Reporter

「見字飲水」是近年人人皆會說的潮語,但是原來喝水也有學問。在中醫的角度,水份也需要靠不同器官消化才能活用,胡亂喝水,有機會得不償失!

按生活習慣可判斷應否多喝水,多吃熱氣食物、夜睡、多運動、浸浴等習慣皆容易形成陰虛體質,適合多喝水。

便秘者宜多喝水 怕冷者過度喝水有機會食慾不振

不少人以為每天要喝八杯水,其實不一定,有些人甚至喝少一點身體更舒服。註冊中醫師李浩然認為,人應按體質判斷喝水份量:「陰虛者要多喝水,這些人特徵是因為他們水份少,常常會覺得很熱,而且身體乾燥,所以容易便秘、常常覺得口乾,體型大多比較瘦。」相反者為陽虛,不應喝太多水,「現代一點地說陽虛是新陳代謝慢,相對陰虛者肥胖一點。陽氣虛,所以這些人一般較怕冷,他們容易水腫、痰多、會去夜尿,容易腰酸腳痛,這些情況多見於長者,他們喝太多水反而不吸收,濕氣過重時更會沒胃口進食。」

除了分辨自己體質以外,也可以按生活習慣判斷應否多喝水。多吃熱氣食物、夜睡、多運動、浸浴等習慣皆容易形成陰虛體質,適合多喝水。反之,喜歡吃生冷食物、長期吹冷氣會損傷陽氣,容易陽虛,反而少喝水也沒大問題。要判斷自己應否喝水,最簡單就是看自己身體的訊號,口渴時應該喝水,亦可憑小便顏色看看自己是否應該補充水份,李浩然說:「正常小便應該是微微黃色,太黃的小便證明水份不夠,多喝水就有幫助。」

不過多喝水也不代表有用,當感到口乾,喝水後都未能解決問題,而且伴隨小便清而量多的狀況,多數是吸收問題,李浩然說中醫認為水液代謝是靠肺、脾、腎三個臟腑,只要有一部份出問題都會影響水份吸收:「腎蒸騰水液;脾運送水濕;肺要靠肺氣輸布水液,分工合作,缺一不可的,哪個部份差一點,就會多出現某部份症狀。」腎功能較弱,難以吸收水份,水份會直接排出,故小便會較多。脾虛者,會使水累積,喝完水後運送不了到其他地方,這些人會感到胸口悶,不會想再喝太多水。而肺氣虛者,水會難以散佈,肺與皮膚和呼吸道有關,故此會令皮膚口舌乾燥。假設有這些問題,或需要服藥幫助運化水份。

陽虛者一般較怕冷,容易水腫、痰多,喝太多水反而不吸收,濕氣過重時更會沒胃口進食。

早上中午喝水較易吸收 冰水熱水皆不宜喝

想更有效率地喝水,李浩然指可以安排在早上多喝水:「早上至中午喝水較好,這關乎陽氣。在早上出太陽,人的肺、脾、腎及水液運化功能好一點,較容易吸收水份。」在中醫角度,假設一天要喝八杯水才足夠,在上午喝掉六杯水也沒問題,「當然也是要看看是否有不適感覺。」可是到晚上黃昏後的時間,運化水液功能會減慢,李浩然說:「這時多喝水或會感覺不妥,例如可能晚上要起床去小便,晚上喝水的目的一般只是為了滋潤一下飲食道和咽喉。」

水的溫度也需要多留意,原來不只冷水,中醫也不建議喝熱水,李浩然解釋:「太熱的水,第一會灼傷飲食道,第二有些人喝完熱水又會出汗,為了解決口渴而喝水,但是又再出汗,等同打和。」太冷的水同樣不宜喝,因為身體傾向要維持體溫在攝氏36至37度,為了維持恆溫,反而會多用能量以平衡溫度,李浩然笑說:「所以喝過冷水人仍是會感到熱。中醫有入裏化熱一說,夏天喝冷水以為很涼爽,但是要平衡溫度反而要『多辦事』。因此喝攝氏35班40度,接近人體溫的水最好,愈接近體溫就愈快吸收,因為身體不用做額外的工作。」

踏入秋天後,會有秋燥問題,多了喝水屬正常表現。

入秋天氣乾燥 多喝水屬正常

踏入秋天後,經常口乾,突然多了喝水,又會否影響身體?李浩然指:「秋天會有秋燥問題,多數會出現皮膚、咽喉乾燥,嚴重者會眼乾,甚至手足心熱,即手心、腳掌出汗,或者晚上出汗等,所以確實會令人想多喝水。陰虛體質者,遇上秋天時更要多喝水。」加上因「秋燥傷肺」,而肺「喜潤惡燥」,即是喜歡滋潤不喜歡乾燥,多了喝水屬正常表現。

註冊中醫師李浩然認為喝水多少應按體質而定。Photo from 註冊中醫師李浩然

Text: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Photos: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 Follow我們的IG urbanlife.hk

🔔 訂閱我們的 Youtube頻道 UrbanLifeHealth生活新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