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UrbanLife 健康新態度 app
【去濕方法】中醫說你「濕重」是什麼意思?可分為內濕和外濕?2大方法預防「長夏之濕」

【去濕方法】中醫說你「濕重」是什麼意思?可分為內濕和外濕?2大方法預防「長夏之濕」

醫療專欄 註冊中醫 醫學專科 中醫
By Leanne on 23 Jul 2021
Digital Editor

不少人看中醫的時候,都會被指有「濕重」問題,特別是夏季。原來「濕重」是中醫特有的概念,到底「濕」是什麼意思呢?

濕重容易引發頭重,眩暈等症狀。

濕,五行中,是長夏的主氣,即夏秋之交,約7月7日至8月6日左右。濕病可分為內濕和外濕。外濕,簡稱濕邪,多由氣候潮濕,或涉水淋雨,或傷於霧露,或水中作業,久居濕地等原因,使濕邪侵襲人體而引起。

濕,為陰邪,其性黏滯。故濕邪為病,往往起病緩慢,病程較長,纏綿難愈。

其二,濕性重濁,「重」即沈重、重著。即頭重,眩暈;濕困脾胃,則胸悶,胃脹,食少;濕滯經絡則表現為四肢無力,沈重乏力。「濁」即穢濁。症見面色晦暗,面油多,眼瞇多甚至流水,大便不爽,偏爛,小便深黃渾濁,婦女帶下稠濁,舌苔垢膩等。

其三,濕性趨下,多見淋濁、帶下、腳氣、足腫等下部病證。

若濕夾風結合,郁遏衛表時,則會肢體酸重、腫痛。如濕毒浸淫肌膚,可出現多種皮膚病。濕邪侵犯人體,最易傷害脾胃,因「脾惡濕」,濕盛則傷脾,故外濕與內濕有一定的聯繫,可以互為因果。

長夏「兩防」原則

一、防濕

應避免與潮濕之氣接觸,及注意祛濕。香港是塊濕地,更須每日運動,如晚飯後散步30-1小時,早晨小跑15-30分鐘,微微汗出,排出體內濕氣。在臨床上,藥物常以藿香、佩蘭、蒼術、厚朴、茯苓、白朮、炒薏仁等健脾化濕;另以荷葉、西瓜翠衣、薄荷、冬瓜皮等清暑熱。

二、防暑防涼

暑多夾濕,不宜久曬、久居高溫、高熱之地;寒溫有度,切勿因貪涼而感邪,損傷脾胃,如食過多瓜果、飲凍、冷氣房過久,風扇直吹等。

《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人體之所以會受濕、暑邪等邪氣的侵襲,均因機體陽氣不足所致。因此,長期鼻敏感、感冒、月經不調、哮喘、咳嗽、久居冷氣房怕冷人士可以考慮在此期間做天灸,達到冬病夏治,借陽補陽。

Text : 註冊中醫師朱嘉妤
Photos : UrbanLifeHealth Editorial
Source: 註冊中醫師朱嘉妤

📍 Follow我們的IG urbanlife.hk

🔔 訂閱我們的 Youtube頻道 UrbanLifeHealth生活新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