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UrbanLife 健康新態度 app
【焦慮症特徵】香港約20萬人有焦慮症 女性比男性較易患病?了解症狀、評估和改善方法

【焦慮症特徵】香港約20萬人有焦慮症 女性比男性較易患病?了解症狀、評估和改善方法

醫學專科 精神及心理健康
By Jia Sheng on 27 May 2021
Digital Editor

在香港,焦慮症乃最普遍不過的健康問題。有統計指,香港大約有20萬人受焦慮症影響,四分一的患者在20歲或以前發病。焦慮症的特徵不只會從心情表現出來,有時也會引發一些身體症狀。今次探討焦慮症成因、可觀察之病症評估,以及焦慮管理技巧,針對焦慮症病人照護與治療,建議洽專業心理輔導或醫生尋求幫助。

焦慮是一種害怕、憂慮和緊張的情緒,而焦慮症卻會使一個人在沒有明顯原因下,產生持久性的極度恐慌、不安、擔憂、畏懼、逃避等感覺。


什麼叫焦慮症?

簡單來說,焦慮是一種害怕、憂慮和緊張的情緒,而焦慮症卻會使一個人在沒有明顯原因下,產生持久性的極度恐慌、不安、擔憂、畏懼、逃避等感覺,進而造成病患重大痛苦,甚至損害其職業功能及所處社會。


香港焦慮症病人情況

以最常見的廣泛性焦慮症為例,香港估計約有4%的人患上此類焦慮症,雖然以女性病患者多,但男性、青少年及兒童亦可罹患。廣泛性焦慮症病人會對各種大小事情過於焦慮和消極,而即使病患了解自己不可以太焦慮,他們仍是難以控制焦慮的情緒。

另有一種焦慮症,叫做社交焦慮症,其佔香港人口約3.2%,此焦慮症常發生在青少年時期,但也可早於兒童期,或成年後才出現。請留意,社交焦慮症病人會明顯且持續地對一種或多種社交情境感到恐懼,並經常感覺在社交場合被人注視,擔心自己會做出尷尬、出醜的行為,引起別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

焦慮症或不只呈現負面情緒的反應,也可能引發生理反應,如肌肉緊繃或酸痛。


焦慮症3大特徵

在別人看來,焦慮症所表現出來的特徵或過於「誇張」,但事實上,這些感受和身體特徵是真的,且可能比我們想像的還嚴重,如下是焦慮症的三個可觀察特徵及反應層面。

情緒反應:害怕、激動、恐慌、不安、猶豫不決、善忘、過度擔心、失去控制、罪惡感、憂鬱、悲哀、暴躁、生氣、對事物有不真實感覺、沒原因地擔心不幸事件會發生、覺得世界毀滅等。

生理反應:身體發熱、肌肉緊繃或酸痛、顫抖、口乾、出汗、坐立不安、胸口悶或緊、過度換氣、心跳加快、心悸、呼吸困難、暈眩、腸胃不適、腹瀉、頻尿、疲倦、失眠等。

認知反應:精神難集中、思考混亂、說自己做不來、覺得自己很傻、覺得別人常注意自己、不願意出門、覺得自己會發瘋等、覺得可能會暈倒、覺得會心臟病發作、覺得無法呼吸。

焦慮症評估方向

焦慮症成因與風險有很多,以下將逐一評估,根據人體邏輯,當人受到強大壓力時,害怕等被威脅之感受即會產生,並儲存在記憶裡,使自律神經系統活化,進而引致不同的情緒或生理反應。


潛伏因素:家族遺傳、與生俱來的壞脾氣(較敏感、易煩躁)、過往的恐懼經歷、習染家長的焦慮。

引發因素:生活壓力(如考試)、重大人生轉變(如失業)、突發意外、藥物影響、罹患大病、長期病患、賀爾蒙失調。

持續因素:家庭教育因素(如沒有豎起好榜樣、過份嚴厲的管教) 、偏負面的思考模式、生活失衡、感受不到親情或朋輩的關愛與支持


7個焦慮症詳細評估

經歷過傷害:經歷過虐待的孩童,或曾目睹傷害事件的人。

壓力累積:可能因一個巨大的壓力事件,或多個小壓力事件的累積,漸漸在某個時間點觸發焦慮症。

個性:有些特定個性的人有更高的焦慮症罹患風險。

遺傳:若家族中有親屬患有焦慮症,其罹病的風險或會較高。

疾病壓力:生理上的疾病可能會導致心理焦慮。

其他心理疾病:患有其他心理疾病的人,會有較高的焦慮症罹患風險,包括像思覺失調症和憂鬱症。

濫用藥物酒精:使用藥物或酒精,特別指濫用的情況下,可能導致或惡化焦慮症。

針對輕微的焦慮症,許多有氧運動都有助於做改善,瑜伽、皮拉提斯運動、冥想也是不錯的方法。


4個焦慮管理技巧

若只是輕微的焦慮症,可於日常生活中多觀察自己的情緒,然後學習控制和改善它,避免焦慮症嚴重至干擾人際溝通,下列為一些焦慮管理技巧,溫馨提醒,只要用正確的知識看待焦慮症,以積極和樂觀的方式來面對,相信病情會愈來愈好的。

運動、放鬆活動:許多有氧運動都有助於紓解壓力,如散步、慢跑、游泳、登山等,建議每週運動150分鐘以上。此外,瑜伽、皮拉提斯運動、冥想也是不錯的放鬆活動。

避免過量攝取咖啡因:攝入太多咖啡因或會更容易焦慮,若感覺疲憊,先別急著喝咖啡。

避免濫用藥物煙酒:醫生都會勸焦慮症病人不要抽煙或喝酒,因為這對身體及心理健康皆無益,其一點也無法改善焦慮症狀。

參與支持團體:你會發現,焦慮症病人或其他心理問題的人並不少見,沒有人是孤單的,鼓勵病患可以參與在支持性團體當中,相信各醫療院所都有協助轉介的服務。

Text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Photos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Source : 醫院管理局、香港聖公會輔導服務處、台中慈濟醫院、亞洲大學附屬醫院、Mind Hong Kong

📍 Follow我們的IG urbanlife.hk

🔔 訂閱我們的 Youtube頻道 UrbanLifeHealth生活新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