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UrbanLife 健康新態度 app
【熱痱濕疹】皮膚經常又紅又痕!到底是濕疹還是熱痱?分辨成因+症狀+夏天護理皮膚貼士

【熱痱濕疹】皮膚經常又紅又痕!到底是濕疹還是熱痱?分辨成因+症狀+夏天護理皮膚貼士

健康生活 健康護理 醫學專科 皮膚科
By Leanne on 22 Mar 2023
Digital Editor

天氣濕熱,走在街頭不消幾步就已經大汗淋漓,一不容易身上就會長出又紅又癢的疹粒。不過,你又懂得分辨這些疹粒究竟是「熱痱」還是「濕疹」嗎?如不想因為用錯處理方法而令皮膚情況惡化就要留意下文。

「熱痱」是夏天常見的皮膚問題,由於汗水積聚易令毛孔堵塞,皮膚就會出現輕微炎症的反應。

種類 成因 徵狀 出現位置 護理方法
熱痱 汗水積聚令毛孔堵塞 小水泡;
紅色丘疹
出汗較多、
皮膚摺合位
以乾爽為主
濕疹 主要因敏感、
免疫功能而起
皮膚變厚、粗糙;
泛紅、乾燥;
小水泡;
水泡結痂
常發於面部位置、
亦可發於全身
以保濕為主

「熱痱」又稱「汗疹」 因過熱而起

「熱痱」是夏天常見的皮膚問題,由於汗水積聚易令毛孔堵塞,皮膚就會出現輕微炎症的反應。熱痱體積細小,多為密集的紅色水泡或丘疹狀,常發於出汗較多的位置及皮膚摺合部份,例如後頸、手臂、膝蓋背、大脾內則、後背等。

無論是成人或小童,都有生熱痱的可能,而部份家長常擔心小朋友著涼而要他們多穿衣服,亦是令熱痱出現的原因,加上如果嬰兒本身已需要穿著尿片,就更容易逼出熱痱。熱痱患處會泛紅、痕癢,若過度抓癢更可導致毛囊炎。

汗皰疹屬慢性濕疹的一種,故不具傳染性。主要好發位置在手指、腳趾的邊緣處,發作時皮膚會發炎痕癢、出水泡或丘疹,當水泡破掉後,患處就會開始脫皮,令皮膚變得現乾裂。

「濕疹」屬「異位性皮膚炎」 主要因敏感而起

「濕疹」與「熱痱」看似相似,但其實是兩種不同的皮膚問題。濕疹屬「異位性皮膚炎」,雖然目前濕疹尚未有確切成因,但一般都主要因敏感、免疫功能異常而起,而季節轉變、皮膚乾燥或食物都會有影響。

而不同於熱痱,濕疹則常發於面部位置,如面頰、唇邊、額邊,亦可以發於全身,如手腕、小腹、膝背等位置出現。濕疹患處皮膚會得厚硬及粗糙、亦會泛紅及乾燥;有時更會形成一些細小水泡,水泡破後會結成痂。

嬰幼兒敏感會現濕疹、紅腫、痕癢

5種夏天皮膚護理貼士

1、熱痱者要維持乾爽
熱痱的處理方法其實非常簡單,最重要是要及時採取「物理性降溫」,於出汗後以濕毛巾抹乾汗水,讓皮膚維持乾爽狀態,或走到陰涼通爽的地方讓體溫下降,已可令熱痱於數小時或短期內自動消退。

不過,要令皮膚乾爽亦有一點需要注意。坊間聲稱可以令皮膚感到涼快的「熱痱水」(Calamine Lotion),其實大部份都可能含有酒精類的揮發性溶劑,雖然塗抹後可即時帶走身體熱力,但其實同時亦會令皮膚水份蒸發,使皮膚變得乾燥。如患者因熱痱痕癢而搔破皮膚,溶劑就有機會刺激皮膚,或可引致刺激性皮膚炎。

暗瘡貼其實就是透過密封的環境,讓暗瘡與外界隔離,預防外來細菌感染。

2、濕疹者維持乾爽外亦重保濕
濕疹患者於夏天首先要注意保持身體乾爽,與熱痱的處理方法一樣,如有出汗應立即以毛巾印乾,以減少汗水刺激皮膚令情況加劇。

然而,患者於夏天的洗澡、洗面次數可能會變得頻密,但要留意過度清潔亦有可能會對皮膚造成損害,故對濕疹患者而言,於洗澡、洗面後應更注意為皮膚保濕,可以盡量選用一些成份天然的沖涼液及潤膚乳滋潤肌膚。

皮膚癌是常見的癌症之一。

3、選擇透氣衣物
於夏天可以穿著一些寬鬆、透氣的棉質素色衣服,幫助身體散熱、吸汗及調節體溫。由於人體的熱力是通過輻射、對流、蒸發等方法向外擴散,而深色衣服比素色衣服更吸熱,穿著深色衣服就有可能令人體的汗液及部分熱力留在身體,故在夏天穿著素色的寬鬆衣服就會比較涼快,可令皮膚保持乾爽。

要避免惡菌入屋,就要學懂如何為衣服清潔。

4、常備濕紙巾
夏天皮膚經常出油、出汗,加上紫外線的照射,乾燥的冷氣環境等,不斷的冷熱交替容易加快皮膚老化。然而,流汗後以強力去油的產品洗面、洗澡可將原本保護皮膚的油脂沖洗掉,反而令皮膚變加額外乾燥。

夏天期間建議常備濕紙巾,於出汗、出油的地方輕輕按壓抹走酒脂,其實已可即時紓緩黏笠感,部份濕紙巾產品更可阻隔空氣中的微粒,保持皮膚乾淨清爽。

濕疹問題困擾不少香港人。

5、預防曬傷
紫外線中的「UVA」及「UVB」均可對皮膚造成傷害,前者可以穿透皮膚直接到達真皮層,破壞膠原蛋白,引起皺紋、黑斑或肌膚鬆弛等老化問題;而後者則能於短時間內令皮膚曬黑,甚至引起灼傷、變紅、產生色斑。

故此,夏天最基本的護膚方法就是以帽子、傘子直接遮擋陽光或塗抹防曬乳,可選擇SPF15/SPF30,及PA指數高的產品,並於出門前30分鐘塗抹到需要部位。而進行戶外活動時,亦應每2小時補搽防曬產品;或選擇防水的防曬產品,每5至6小時補塗一次。

Text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Photos : UrbanLife Health Editorial

📍 Follow我們的IG urbanlife.hk

🔔 訂閱我們的 Youtube頻道 UrbanLifeHealth生活新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