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UrbanLife 健康新態度 app
【壺腹癌】台灣作家幸佳慧罹壺腹癌病逝 皮膚黃、大便變色要留意

【壺腹癌】台灣作家幸佳慧罹壺腹癌病逝 皮膚黃、大便變色要留意

醫學專科 腫瘤科
By Giann on 18 Oct 2019
Deputy Managing Editor

台灣兒童文學作家幸佳慧日前壺腹癌病逝,享年46歲。她長期從事兒童文學創作、推廣、研究與翻譯,日前獲2019年金鼎獎特別貢獻獎,表彰她在兒童文學、閱讀推廣和推動兒童權益保障上的貢獻。壺腹到底是甚麼?為何比較少聽到?

台灣兒童文學作家幸佳慧日前因壺腹癌病逝,享年46歲。Photo from facebook@幸佳慧

聽到「壺腹癌」,你可能會覺得很陌生,壺腹到底是哪個器官?這是其實是一個個少見,但發生率正在上升的癌症。「壺腹」位於我們的肚子裡,藏在我們消化道裡。在消化道裡頭,解剖構造最複雜的非十二指腸莫屬,因為這屬「消化重地」,需要匯集胰液、膽汁等消化液進入十二指腸。而所謂的「壺腹」(Ampulla of Vater),就是「膽道」與「胰管」交會之處,總膽管最末端兩公分,之後這段交合處會穿進十二指腸內,膽汁和胰液就能流進十二指腸。

而壺腹癌是指,位於十二指腸第二部份內側腸壁,因解剖位置之相關性與原發於胰 臟頭、十二指腸,總膽管遠端之癌症統稱為壺腹周遭癌,壺腹癌好發之年紀為 60-70 歲,其臨床症狀包括阻塞性黃疸(80%),慢性腸胃道出血合併貧血 (>30%),腹痛,噁心及嘔吐。

壺腹癌或有以下症狀:
– 黃疸
– 灰白土色大便
– 逐漸體重下降
– 腹痛,在上腹或右上腹處悶痛
– 狀況更嚴重時可能表現背痛
– 胃口不佳、噁心嘔吐

壺腹癌狀況更嚴重時可能表現背痛。

壺腹癌是相當罕見的癌症,發生率相當低,每10萬人僅有約0.3至0.46人罹患此病,因此醫界對此癌症也相當陌生,平均好幾個月才會遇到一例。國際間雖有零星研究,但發生原因、好發族群、危險因子等都是未知數,僅能提醒民眾若出現肚子痛、黃疸、發燒等症狀應提高警覺,儘早就醫。

診斷壺腹癌有賴於內視鏡,放射診斷及組織學檢查之整合,準確的疾病分期有助於手術計畫之擬定,診斷黃疸病人的重點是區分病灶為良性,如膽結石,腺瘤或惡性,但是在病灶未完全切除前惡性的可能性並無法完全排除,良性壺腹 腺瘤有發展為壺腹癌的潛在風險,在壺腹腺瘤內可能存在極小不易發現的腺癌成分,因此須特別注意切片結果的偽陰性。

患壺腹癌人士會出現腹痛情況。

根據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網站資料,根治性治療是外科切除腫瘤,相對於胰臟癌,壺腹癌有較高的切除率及長期存活率,外科切除的標準術式昰「胰十二指腸切除術」(Pancreaticoduodenectomy/Whipple Operation)。壺腹這地方位於膽管胰管進入十二指腸的交會處,解剖構造複雜,等於位在樞紐處,不能夠「只開刀拿掉壺腹」,手術的切除與重建都比較困難及費時。

Whipple手術切除的範圍包括胰頭、十二指腸、空腸上端、胃竇部、膽囊、總膽管。把這裡做完整切除後,還要重建。拿小腸來與殘存的膽道、胰管、和胃做出新的接口,腸胃道才能順利運行,消化液才能流進小腸內。近幾年來,流行把幽門保留。 (Pylorus-preserving pancreatioduodenectomy, PPPD)。根據統計,PPPD 不會影響預後,但手術時間縮短,術後病人較不會有 Dumping syndrome 且營養狀況較好,但胃排空時遲緩(delayed gastric emptying)及邊緣性潰瘍(marginal ulcer) 的機會較大。

至於在長期存活率方面,壺腹癌患者在接受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後,若無淋巴轉移,其其五年存活率65%至80%。若有淋巴轉移,則降為25%至40%。

Text : UrbanLife Editorial
Photos : UrbanLife Editorial

📍 Follow我們的IG urbanlife.hk

🔔 訂閱我們的 Youtube頻道 UrbanLifeHealth生活新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