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UrbanLife 健康新態度 app
【長者】中風有年輕化趨勢  55歲以上人士需特別注意

【長者】中風有年輕化趨勢  55歲以上人士需特別注意

醫學專科 疾病資訊
By Irene on 27 Sep 2019
Digital Editor

中風患者近年有年輕化的趨勢,早前台灣健身網紅教練筋肉媽媽的先生「筋肉爸爸」,37歲的健身教練也患上腦中風,可見中風已經不再是長者的「專利」。

中風不再是長者的專理

根據《醫院管理局 智友站》的資料,本港每年平均大約有3000多人死於中風,為香港第4大「致命殺手」。中風的醫學名稱名「大腦血管疾病」,由於腦部的血液供給因某些原因減少或阻斷,令腦細胞突然缺氧,只要幾分鐘就可令腦細胞損壞,並失去功能,繼而令該部份的腦細胞所支配的身體功能受障礙。

中風為本港第4大致命殺手

中風在3個月內的死亡率,為大約30%,是一種嚴重的內科急症。生存的患者中,有過半數的人可以完全回復自我照顧能力,少於20%的患者有嚴重殘疾。而復原因素除了視乎腦部受損的嚴重程度,例如中風的類型、範圍和位置,產生的併發症及病人中風前的自我照顧能力外,患者家人,或是照顧者的態度和南持,以及適當的康復治療,也有決定性的作用。

中風死亡率為30%

中風主要分為2大類,分別為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

缺血性中風較為常見,是由於腦血管栓塞所引起,有超過70%的中風個案為缺血性中風。腦血管粥樣硬化,令腦部重脈中形成血栓,又或是在心、頸大動脈所形成的栓子,游離至腦血管,令血流阻塞。其他心臟疾病,包括心律不整、心瓣問題和冠心病都可導至中風。

中風分為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

出血性中風是由於腦內血管爆烈出血引起,大多數和長期性的高血壓有關,也有些是因為腦組織表面的血管爆裂,和先天性的腦血管病變有關,血流入蜘蛛網膜下腔,壓迫腦組織,出血後血管收縮,令血流進一步減少。

糖尿病患者中風機會增加4倍

其實有不少成因都可導致中風,而以下的人更應提高警覺,及早預防中風:

- 有中風家族病史
- 55歲以上人士,年紀越大,機會越高
- 高血壓,而70%發生的中風和血壓高有關
- 血膽固醇過高,有可能令動脈粥樣硬化機會增加,令腦血管收窄
- 吸煙,有機會增加中風風險,男性為3倍,女性為4.7倍
- 糖尿病會增加中風機會4倍
- 肥胖
- 心血管疾病,包括曾患心肌梗塞、心房纖顫會令中風機會大大增加
- 腦血管瘤或腦血管壁過薄,有相對高的出血機率
- 小中風患者,即是短暫腦缺血患者,徵狀和中風相似,不過時間短暫,大約持續2至15分鐘,不會超過24小時,不過小中風可是中風的先兆
- 酗酒會令增加中風機會

大部分中風前都沒有先兆

大部分中風前並沒有先兆,中風的影響深遠,因此如果有以下警號是,就要馬上就醫,減低中風後遺症:

- 言語不清、說話出現困難
- 一隻手、腳或半邊臉有短暫的麼痺、無力或癱瘓
- 視線突變模糊,或一邊眼晴看不清楚
- 突發性的劇烈頭痛
- 身體平衡和手腳協調出現困難,或無故倒下
- 無故頭暈
- 可能有失禁的情況

言語不清可能是中風的警號

醫生除了會看臨床徵狀外,還會檢查不同危險因素的情況,例如血壓、血膽固醇、血糖等,也會抽血驗血色素、血小板和凝血時間,以分辨貧血、出血傾向和血粘稠度。另外也會驗心電圖,排除心肌梗塞同時出現的情況。其他檢查如電腦掃瞄可協助分辨中風類別。

中風治療方式有限

現時並未有完全可靠、安全,又可有效對付中風的藥物治療,因此一般只有藥物、血管介入機械取栓術和外科手術幾種治療方式。而復康期的治療會為患者評估患者身心功能,和所需的復康護理。另外,也有物理治療、職業治療和言語治療等。

大家可從以下方式預防中風:

運動可有助預防中風

- 控制高血壓
- 戒煙
- 控制糖尿糖
- 降低血膽固醇
- 處理壓力, 學習放鬆

Text : UrbanLife Editorial
Photos : UrbanLife Editorial

📍 Follow我們的IG urbanlife.hk

🔔 訂閱我們的 Youtube頻道 UrbanLifeHealth生活新態度